每到學期末,特教老師都忙於整理資料、迎接評鑑。這些評鑑本是為了「提升品質、促進成長」,但在實務上卻早已變成「資料競技場」──老師花大量時間在格式、文件與報告上,真正的教學與陪伴反而被擠壓到角落。

在屏東,許多特教家長來自弱勢家庭,他們必須請假才能配合訪談,卻沒有任何交通或補助;反觀到校評鑑的委員,卻能領取出席費與旅費。這樣的制度設計,讓「專業」成了不平等的象徵──出力最多的老師與家長,反而最被忽視。

更諷刺的是,那些夜以繼日、加班準備評鑑資料的特教老師,從未領過一毛加班費;卻要看著坐在會議室裡的評鑑委員,領著鐘點費與出席費。

現場老師加班不領錢,評鑑委員卻能領出席費,這不是專業,是制度的荒謬。

如果我們真相信教育的核心是「愛與專業」,那麼請評鑑委員與第一線教師一樣,以「教育愛」投入,發揮功德心,採「無給職」制度。

評鑑委員無給職,特教經費更充足;讓教育回歸初心,讓孩子回到舞台中心。

省下來的經費,應該讓孩子與家長受益──補助家長陪同參與、改善教學設備、增加專業人力支援。教育經費有限,卻該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讓特教評鑑不再是「誰做得漂亮」的表面競賽,而是「誰讓孩子更好」的真實行動。

教育不是表演,評鑑不該成為補助的競賽。

當我們把教育資源重新分配回現場,讓教師能專心教學、家長能安心參與,孩子才能真正被看見。這才是教育的「光復」——讓制度回歸良心,讓教育回歸人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