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就算拚到研究所畢業,端著一紙高學歷文憑,卻仍可能面臨「高學歷、低起薪」的現實:研究生起薪三四千人民幣,往往不如清潔工、外送員、甚至物業保全來得穩定。這種「腦體倒掛」──腦力勞動者的收入與地位低於體力勞動者──已不是笑談,而是當代中國青年的集體處境。
問題不只是年輕人「難找工作」,而是中國的教育與產業早已脫節;過去二十年,大學和研究所不斷擴張,知識被大量生產,但產業升級卻停滯不前。真正能承接高學歷人才的領域有限,大部分崗位依舊是低附加價值製造與國企壟斷,於是「高學歷不等於高收入」成了現實。
中國的問題往往被簡單歸咎於「年輕人不夠努力」或「期待太高」,卻很少有人願意觸碰背後的矛盾:教育投資與產業結構根本不匹配。當腦力勞動的價值被壓縮到不如體力勞動,這不只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體制的隱憂。
台灣當然也面臨挑戰,青年焦慮並不是對岸獨有,但至少我們還有產業出口與社會監督,能迫使教育和市場保持對話。如果有一天,學歷也逐漸失靈,努力再也換不到出路,那麼我們與中國的距離就不會那麼遠了。
註:「腦體倒掛」腦力勞動者(高學歷、專業人才)的收入與社會地位低於體力勞動者的現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