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對岸上海一所學校的新聞,有學校為了推銷劣質校餐,如果學生不吃,就扣「德育分」;更離譜的是,後續的餐點問卷,選項「只能選滿意」。身為台灣的家長和曾經的學生,看到「不吃校餐」竟然和「品德」劃上等號,心裡真的很難接受。
想一想,孩子只是因為覺得不好吃或不健康而拒絕餐點,卻要被扣「德育分」;這樣的分數更像是一種人格的否定,比吃下劣質餐點更讓人難受。
在台灣,如果學校餐點有問題,家長多半會直接在群組裡反映、向校方申訴,學校也得給個說法;可惜在對岸,這樣的問題不是沒人說、沒人反映,孩子沒得選、家長不能發聲、學校也不負責,說了也只是徒勞。
我們的孩子如果挑食、不喜歡某道菜,頂多就是自己帶便當,或是跟爸媽反映,家長可以主動和學校的膳食委員會溝通,甚至要求調整菜單。重點是,我們的選擇權和發言權是被尊重的;但對岸這種「強制推銷」的手段,等於徹底剝奪了學生與家長的選擇權,傳遞給孩子的訊息是:「你的感受和健康,都不如制度的重要。」
當校園氛圍變成「不守規矩等於沒品德」,孩子久而久之會把「服從」當成「乖」,把沉默當成安全。他們開始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只為了不出錯。那樣的教育,不是教孩子有品德,而是教他們學會服從。身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懂得尊重、懂得分辨對錯,而不是在壓力下低頭。
這起校餐事件看似小事,卻讓人清楚看見兩岸教育的距離,台灣社會對學生的尊重、家長的參與,還有對健康與尊嚴的基本要求,都是我們不願放手的底線。想到那群孩子只能默默把飯推開,怕被扣分、怕被議論,真的讓人難受。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沒有道德批判的環境裡,自由吃飯、自由思考,那樣的教育才有靈魂。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