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小學突然關閉,聽到這消息,作為一個台灣人,很難不去思考這背後隱藏的深層問題。這不只是學校「沒學生」這麼簡單,而是一種社會結構與人民心態的變化,讓人感覺中國的大環境似乎正陷入一種無可避免的困境。

這所百年老校,學生只剩二十幾個,老師卻超過二十人,這樣的比例,我們並不陌生,因為國內部分偏鄉小學也面臨生源銳減的窘境,但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出現同樣情況,這背後是中國年輕父母普遍不想生、不敢生的現實寫照。

房價高漲、育兒費用驚人,讓許多年輕人根本無力撫養孩子,經濟負擔當然是主因之一,更深層的問題,則是對未來失去信心,當生活壓力不斷累積、社會不安全感蔓延,誰還有勇氣去承擔生育的責任?

中國年輕人的不婚、不育,不僅是經濟壓力,更是一種集體心理的反映;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早已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育觀,女性身體更在制度之下成為工具,再加上嚴格防疫、就業困難、房價飆高、社會保障不足等困境,「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孩子」的「四不青年」成為流行現象,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上海那所百年小學的關門,其實不只是城市教育的一次震盪,而是一個社會走到臨界點的象徵。當國家失去讓年輕人相信未來的能力,當生活的壓力重於希望,生育率下降就不只是數字問題,而是文明的警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