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總愛大張旗鼓地閱兵、亮相新武器,藉此凝聚軍心、宣示國威;今年卻是官媒報導縮水、軍事畫面稀少,彷彿進入「靜音模式」,從過往的脈絡來看,中共軍中整肅與高層換血早已擺上檯面,這次低調恰恰印證內部權力重新鋪排尚未塵埃落定;歷來中共最怕被人看破手腳,當陷入不穩時,第一反應不是示弱,而是將轉移焦點、刻意噤聲,這種寒蟬效應,反而把高層對軍中離心、派系分裂的憂慮暴露無遺。
更耐人尋味的是「福建艦」,作為新一代航母, 本應是揚眉吐氣的象徵,但官方宣傳僅留下甲板上一道模糊陰影,刻意迴避最關鍵的電磁彈射瞬間,若技術成熟、試驗成功,何樂而不為?選擇遮掩,無非擔心國際檢視,更怕國內看破真相,這份刻意的留白,不只是宣傳策略,也是一種心虛與自信不足的投射。
面對台海與國際局勢,這種壓抑與沉默,本身就是戰略失衡的訊號,中共內部一旦不穩,對外往往反應過度,藉由軍事恫嚇來轉移焦點,這種慣性操作雖能短期撼動輿情,卻填補不了軍事實力與外界預期之間的落差;更關鍵的是,低調本身反倒給美國、日本等國拉長了「應變窗口」,在印太地區有更多時間與空間調整部署。
在台海與國際情勢下,這種刻意的壓抑與沉默,其實就是戰略失衡的警訊,中共內部一旦出現不穩,往往會對外過度反應,以軍事恫嚇轉移視線;這種慣性操作或許能在短期內擾動輿論,卻無法彌補軍事實力與外界預期之間的落差;讓美國、日本等國得以延長「應變窗口」,在印太地區爭取更多調整與部署的時間與空間
建軍節的刻意低調與「福建艦」的精心安排,並非偶然的插曲,對台灣來說,面對這種隱而不宣卻持續累積的壓力,更需要的是冷靜與韌性:識讀資訊戰、強化民防與關鍵基礎設施演練、分散供應鏈並備援,以及與民主國家的日常協作,看懂不尋常的訊號,不是為了恐慌,而是把風險變成準備,把壓力變成節奏,這不僅是國防課題,更關乎我們社會的韌性與日常的安全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