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民眾在超市挑選商品時,除了價格,我們往往會信任包裝上的標示,信任政府的食安檢驗。當水龍頭流出異味,我們會要求自來水公司給出明確解釋。當傳染病疫情出現,我們期待政府能即時透明地通報。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在中國卻成為一種奢望。
近期的幾起事件,像是一面面照妖鏡,徹底映照出中國社會信任機制的全面崩潰:首先是杭州的自來水發臭事件。面對市民的抱怨與質疑,官方通報竟堅稱是「藻類」引起的,而非民眾懷疑的「糞水滲入」。這種「避重就輕」的官方說法,立刻引發輿論反彈。因為在中國,民眾早已習慣了當局在環境問題上的遮掩,從霧霾、毒奶粉到各種污染事件,官方總在第一時間試圖壓制真相,而非誠實面對。
緊接著,中國網紅自營的衛生棉品牌被控致癌物超標,更有超過三十人因此罹癌。這不僅是一起單純的商品糾紛,更揭示了在中國瘋狂的帶貨直播背後,缺乏嚴格監管的商業亂象。當人民連最貼身、最基本的生理用品都無法信任時,這不僅是個人消費的風險,更是對整個市場與商業倫理的集體絕望。
而廣東的屈公病大爆發,更是將這份不信任推向高峰。在屈公病確診病例已超過四千例時,官方的通報卻異常低調,且無任何死亡報告。這種做法,讓我們聯想到當年 SARS 與新冠疫情初期的應對模式:先是隱瞞,繼而淡化,最後是維穩。當公共衛生資訊被視為國家機密,民眾的知情權被犧牲,最終買單的,永遠是那些最無助的普通百姓。
在一個缺乏透明度與監督的社會,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都可能引發廣泛恐慌,當政府不被信任,商業道德崩壞,醫療與公衛資訊又被層層受限,社會的信任基石便已徹底動搖。
當我們看到這些中國亂象,不應僅僅是茶餘飯後的八卦,而應是一面鏡子,我們的民主制度讓我們有權利質疑政府,有權利要求廠商負起責任,有權利知道公共衛生的真實數據,讓我們看見台灣社會這些來之不易的權利有多麼珍貴。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