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山東一名10歲男孩,因學校玩耍時被同學撞傷腹部,後續腹痛就醫,竟遭醫院切除了包括胰腺、十二指腸、小腸、胃等6個器官,導致男童今後只能靠靜脈注射營養液維生,也難再過正常兒童生活。這個事件曝光,在我們的社群平台和醫界引起極大震撼,許多人表示難以置信,質疑中國的醫療體系、倫理風險和安全漏洞。
對我們而言,中國的醫療亂象早已不陌生,但這不只是一樁醫療的失誤,更突顯出中國醫療安全制度的不透明,家屬往往在無法掌握完整資訊下被迫簽下同意書,後果難以預料;在台灣社會,強調病人及家屬知情、選擇權利,一旦出現大手術,訊息透明度、專業醫師第二意見都是基本保障。
中國的器官移植市場近年屢屢被媒體、紀錄片與醫界揭露黑幕,不明來源的器官、死囚與嬰兒被包裝成「供體」資源,甚至傳出活摘器官的指控。近年也有台灣病患赴中移植的案例被揭發,部分醫師涉入地下仲介,收取鉅額費用,病患術後存活率低,醫療倫理幾乎蕩然無存。從嬰兒腎到青壯年器官,都可能流入市場,資訊極度不透明,「強摘、黑市器官」不僅難以追責,更是對人權與道德的深層挑戰。
中國的醫療亂象,早已不只關乎病患安全,更撼動兒童權益與社會信任的根基。孩子只是玩耍受傷,竟演變成終身殘缺;在那樣的體制裡,家屬又能如何自救?若這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制度真的撐得住嗎?在台灣,制度或許不完美,但至少還有監督、問責與透明可依循;而在中國,家屬的維權之路依舊艱難,只能寄望於輿論喚起關注,距離真正的正義與補償,仍遙不可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