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市長林佳龍才剛頒發獎狀,感謝市民積極參與臺中市參與式預算,結果一個禮拜不到,臺中市參與式預算推動團隊的經費卻在市議會民政委員會慘遭刪除預算,若下週大會中無議員提出覆議翻盤,團隊明年恐怕只能解散。

參與式預算,是一種直接民主的制度。它企圖挑戰傳統政府編列預算的絕對權力,改由人民自己決定部分公共預算的支出。今年臺中市參與式預算,參與提案的市民須經過層層關卡:提點子、公共討論、反覆溝通並修改提案、公開展覽、全市投票,最後獲選後交由市政府確切執行。此過程除培力市民外,更希望能合理公平地分配資源,讓傳統政治中被忽略的弱勢族群都有權力影響公共支出。

今年是臺中市參與式預算推動第二年,在推動團隊的努力下達成不錯的成績。以今年四區全體可參與投票人數來計算,投票率達到 4.5%的水準,就算與世界各地參與式預算的投票率相比皆為高水準的表現。除此之外,此計畫捲動了許多「不曾參與公共事務」的市民。提案討論的參與者中,有高達52%表示從未與社區內其他人共同解決公共問題或改善狀況。更有約31%的參與者表示,從未透過任何管道反映公共問題或需求。由此可知,此計畫有效跨越了傳統政治模式,確實鬆動人民公共參與的門檻。

在豐原區,一位七十多歲的太太因擔心社區學校的操場路面不平,造成運動的社區居民摔跤受傷,決定出面提案。另一位在地年輕人,原本只想促成公園內游泳池重新營運,在參與式預算計畫的過程中,由另一長輩口中了解公園的歷史,因而修改提案,目標轉為傳承當地記憶。這些點點滴滴皆為珍貴的足跡,展現不同世代、不同階級、不同族群之間,人民迫切想要對話,人民有好多社會關懷想要實現、有好多需求應被處理。不是上對下的傳統政府,人民渴望更直接的力量,自己決定自己繳出去的稅金。

結果相當諷刺,直接民主的種子方才種下,由市民選出、本應為市民福祉努力的臺中市議員,卻一股腦將種子鏟起。因民主而生的代議士,難道不應該擁抱民主制度嗎?為什麼受惠於民主制度的議員,面對另一個更直接展現人民聲音的制度,卻如此恐懼,竭盡所能地打壓?

參與式預算在全世界已推行近三十年,在世界各地為民主推波助瀾,甚至納為常態制度。反觀臺中市議員,「民主」除了當作政治宣傳的名詞,究竟還代表什麼意義?

本文作者:林心乙(中山大學社會所碩士、臺中住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