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慈BOT案原規劃為社福資源,但現在不到一半做為社福用地,大部份變成財團營利所用,民眾也認為當地房價可能上升,如今卻不升反降,公民記者江逸萍表示,在沒有土地權狀、僅有70年使用權的情況下,房價自然不升反降。

政府在93年做BOT先期規劃,95、96年間做了都市計畫更新,將整塊社福用地現縮44%留為社福用地、剩下為1/4的公園與1/4的三商特用地。44%用地中有四棟建築,老人住宅、身心障礙養護中心、社會住宅、健康活力中心,僅社會住宅由政府社會局收回管理實質建築1/10,而其他設施僅1/10床位配額給中低收入人士使用,身心障礙床位也僅有5%。

公民記者江逸萍在newtalk「幸福加油站-美麗新視界」節目中表示,等於整個在兩蔣時代規劃專屬社會弱勢團體的資源,讓政府片面慷弱勢團體之慨,讓財團轉為營利工具

廣慈BOT案周邊居民反應兩極,有些聲音表達要開發,認為開發會帶來繁榮,進而讓房價上漲,但現況是房價不升反降,對此,江逸萍說,BOT案產生25層樓新建大廈集體住宅,且沒有土地權狀,僅有70年使用權,成本低很多,而我們鄉親鄰里大多為4、5層樓的4年老公寓,就算能夠都市計畫更新,也是一棟棟單獨建造的大樓,建築成本高出很多,又有土地成本,無法與開發商的大量集體住宅且座落在公園內的房舍競爭,且人煙稠密,住宅區不成住宅區,是養老院與旅社的詭異組合,房價自然不升反降。

從99年4月11、12日開始,廣慈BOT得標單位已雇用怪手與推土機進行基地內拆除工作,經民眾抗議無效,在6月12日廣慈BOT案的環境評估說明會上,民眾也向政府要求進去看老樹的情況,最後官方以正在施工為由,拒絕民眾進入現場探勘,江逸萍抱怨,台北市的平地公園已經很少,想要在樹廕下休息的機會也不多,而政府竟說,可以上鄰近的四獸山去享受綠樹,「老人化的社會,怎可能人人都能上的了山?」

江逸萍認為,樹木是要予以保護的,根據手邊的資料,很多樹木都有被截頂,對於整個基地756株大樹,卻只有13株合乎樹保條例,相當不以為然,「98年年底開發商曾做臨界老樹數目的勘查,這中間的過程都沒有公開,並拒絕民間團體的參與,完全由政府與開發商自行認定。」

江逸萍感嘆,如果沒有BOT案,大家可以用原有設備幫助附近老人與孩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互助合作,成就和樂天下為公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