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共中央再度高調宣示「過緊日子」,又一場政治儀式悄然上演。口號鏗鏘,詞語莊嚴,彷彿國家進入一場全面節流的緊急狀態。但現實舞台卻播放著另一齣荒誕劇:17歲女演員黃楊鈿甜佩戴一對價值230萬元人民幣的耳環,在成人禮上閃耀全場,引爆輿論風暴。耳環的光芒不只是珠寶的閃爍,更是對「節儉令」虛偽性的強烈反光。
一、重播的政治錄音帶:誰才真的在「過日子」?
現正最夯:張又俠在按名單抓人? 傳又有多位習家軍將領被捕 胡錦濤 「團派」勢力捲土重來
「過緊日子」原本應是政府自律、壓縮開支的制度信號,如今卻變成中國歷屆政府在財政吃緊時的老掉牙咒語。1981年胡耀邦、趙紫陽提出「勤儉辦一切事情」,1998年朱鎔基主張壓縮「三公消費」,2010年後行政部門強調節能減排,精簡差旅。而在習近平主政以來,這句話更成為每年例行重申的口號——2020、2023、2024、2025年無一缺席,且年年升級,用以整頓地方債、裁撤機構、壓縮預算。
但「節儉」真正實施的對象,往往只是最底層。文件改為雙面印、公務員績效被砍、行政單位勒緊腰包過日子;而高層樓堂館所照蓋、招商考察照走,連象徵性的節流表演都懶得做。所謂「過緊日子」,早已成為平民的義務,特權階層的免疫。
二、黃楊鈿甜事件:230萬耳環的照妖鏡
就在中共中央強調要「節約」的同時,230萬元的耳環驟然成為全民話題焦點。17歲女星黃楊鈿甜在成人禮活動中佩戴來自GRAFF的高級珠寶,被質疑炫富;而她的父親,原為四川雅安市一名公職人員,事後被證實因違規經商、隱匿超生紀錄而遭立案調查。
這場事件不只是娛樂新聞,而是制度病灶的投影:一邊是國家要求基層節省每一張紙、每一支筆;一邊是官員家屬享受珠寶與資產自由轉移的「新特權」。財富不再直接出現在公務帳戶上,而是透過配偶創業、外包公司、慈善基金會等名義,完成一場場完美的漂白。節儉的話術,成了財富移轉的遮羞布。
換句話說,「過緊日子的是人民,過好日子的是權貴」,這不再是諷刺,而是現實。
三、「節儉政治」的真相:管基層,放權貴
中共每一次推出節約條例,總是對瑣碎之處斤斤計較,卻從不觸碰真正的資源黑洞。節省會議費用、控制影印紙、壓縮差旅,聽起來合情合理;但面對權貴壟斷招標、親屬掛名公司套取財政資源,制度卻習慣性噤聲。
「過緊日子」的常態化,實際構成兩種現象的共謀:
對基層與民營機構的財政掠奪;
對特權階層的默許與放水。
節儉的名義掩飾不對等的制度安排;反腐的旗號成為派系清洗的工具。節流不是為了公平,而是為了維穩;反貪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統治安全。
四、結語:當虛偽被制度化,誰還能相信真誠?
從《厲行節約條例》到一對耳環,中共的節儉敘事如同空洞的政治化妝術——說的是自律,做的卻是掩護。這套系統不但未能懲罰虛偽,反而將其制度化、日常化,使虛偽成為一種「合規」的存在模式。
習近平說:「政府要過緊日子,是為了人民過好日子。」但如今的中國社會看到的,是人民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而官二代用230萬的珠寶點綴抖音與微博的濾鏡。這不是節儉,而是掠奪;這不是改革,而是裝飾。
當制度失去糾錯機能,虛偽就不再是例外,而是規則;而人民終將發現,他們被要求節儉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鞏固那少數人永不節制的權力與慾望。

就在中共中央強調要「節約」的同時,230萬元的耳環驟然成為全民話題焦點。17歲女星黃楊鈿甜在成人禮活動中佩戴來自GRAFF的高級珠寶,被質疑炫富。 圖:翻攝自黃楊鈿甜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