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一種把經濟中每件事物都證券化的能力

我將金融設想成一種能力,而各方對這種能力的價值判斷並不相同;此設想有別於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或瑪莎.諾斯邦(Martha Nussbaum)對於能力的正向概念。我們有必要區別金融與傳統銀行業。傳統銀行銷售的是所擁有的金錢。金融公司則銷售並未擁有的東西,從而抱持一股衝勁,想比傳統銀行業更為創新、具侵略性。就這一面來看,我們可以將金融想成是要把經濟裡幾乎每一件事物都證券化的能力,而且在這麼做的同時,金融還讓經濟與政府受制於其衡量成功的標準。

證券化涉及將建築物、貨品、或債務置入金融迴路之中,使其可以流通,能在鄰近和遠處的市場一再買賣。這20年來,金融所發明的工具經常是非常複雜的,並且將慣見項目的極端事例證券化—不只是高評等債,還有二手汽車貸款以及中等的市政府債。

自1990年代於全球劇烈開展的經濟過程中,金融成了一股主要的力量。我將金融視作行動者、能力、運作空間的繁複交雜。金融在表面上可以呈現多種形式,能適應如中國與美國這般相異的體制環境,而且可以運用如證券化學生貸款及信用違約交換這般多元的工具。但在紛繁樣態底下的,是劃時代的能力:將公司、家庭、政府的資產與債務金融化,而無視地理政治、國家主權、司法體系、國家—經濟關係,或是經濟部門。

我們可以把金融想成是最具成效的概念性地下趨勢,起碼就短期而言是如此;種種概念性地下趨勢正由許許多多不同的面向重新形塑世界。就金融來看,顯現的情勢是多重微觀世界與微觀趨勢,其中有些是專門化的,有些則否:信用卡貸款、政府赤字、特定公司的債務,不一而足。

各種分散開來的情況有部分是肇因於多元的制度安排;前述債務與資產便是透過制度安排而產生,且能為第三方所辨認。但分散的局面也使人們看不見更深的漩流,而且在很多方面遮蔽了正在發生的現象:健全的經濟、健全的政府債務、健全的家庭遭大規模摧毀。在一個又一個的案例中,此摧毀的形式是資本與資源流向金融公司,而其他經濟部門則貧窮化。我們不能過於一概而論,畢竟凡事都有例外,而我們可看到一系列從高科技到油業都包含在內的非金融部門變得富裕。這些部門有許多得倚賴金融,又或者靠提供金融所需的高度專門化服務而生存。

然而,要想了解金融及其動力,唯有透過遭到金融多元入侵的稠密世界。例如,當前我們所見的,不只是糧食、黃金,和許多他種貨物的商品化,還有這些商品的金融化。與此類似的是,眼下不光是貸款利息而已,還存在著利息支付的金融化。有些特別嚴酷的案例顯示,一旦出了差錯,後續將會衍生怎麼樣的經濟暴力。例子之一是大批人民在一段短暫而變動劇烈的時期裡被趕離自身遭到止贖的住屋;這批人來自大相徑庭的國家,如美國、西班牙、拉脫維亞。另一個例子是市政府基金因金融投機交易而受重創;這些政府位於截然不同的國家,如美國、義大利。

當在地住宅成為全球金融工具

在社會與政治角色之外,長期以來住宅是已開發社會中重要的經濟部門,對經濟成長大有貢獻。歷史上,住宅扮演這個經濟角色的方式有三種:歸屬於營建部門、歸屬於房地產市場,以及以抵押貸款的形式歸屬於銀行部門。在這三個部門裡,住宅有時成了創新的向量(a vector for innovations)。例如,太陽能大半運用於住宅,而非辦公室或工廠。

大規模營造將住宅做為關鍵管道,由此發展新的技術與樣式;而預組房屋(prefabricated buildings)的工業生產同樣也著力於住宅以解決自身的問題。最後,抵押貸款是傳統銀行業收入與創新的關鍵來源之一。現在已成為世界標準的30年期抵押貸款,實際上是信貸市場一大創新。日本與中國先後分別制定了90年期與70年期抵押貸款,以應付榮景時迅速增長的住宅金融需求;這樣的時期在日本是1980年代,在中國則是2000年代,其間所產生的住宅成本,需要3個世代才足以支付。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莎士奇亞‧薩森 Saskia Sassen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及全球思想委員會聯合主席,曾獲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並獲得多種學術獎項與榮譽博士。最近一個獎項是:西班牙亞斯都利亞親王社會學獎得主(Principe de Asturias Prize for Social Sciences)。

(編按:《大驅離:揭露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的殘酷真相》,是莎士奇亞薩森的作品,以全球視野,透過社會學的方法,將不同區域與經濟體的衰退、環境破壞以及社會總體生活的向下沉淪等頹勢,找出內在的共通邏輯,闡述「驅離」此一力量所造成的破壞力,為現代社會的困境指出了嶄新的理解方式。新頭殼特別與商周出版合作,為讀者摘錄部分內容。)

《大驅離:揭露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的殘酷真相》作者莎士奇亞薩森。圖: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