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事件暴露出台灣防災體系的脆弱,不僅揭露石化管線多年無人看管的事實,中央地方權責更難以釐清。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今(6)天受訪指出,現行《災害防救法》設計錯誤,誤將專業部會當成「防災專業部會」;而依法設置的中央災害防救會報,裡面都是虛的,「就是每1、2個月找一大堆人來開會,交換一下意見就散會,有什麼用呢?」他認為,那不僅消極,也沒辦法訂出政策。

根據《災害防救法》,行政院除設中央災害防救會報,決定災害防救之基本方針,另在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增設「災害防救辦公室」,直接指揮應變中心。此外,災防法也將各種災害的防救業務,交由不同機關主管。例如風災、震災、火災、爆炸災害,屬於內政部管轄;水旱災、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等則屬經濟部管轄。

對此,李鴻源指出,該法從設計邏輯就出現問題,因為大部分機關都是專業部會,而不是「防災專業部會」。他以這次高雄氣爆為例,工業局是工業政策的主管機關,卻不一定清楚工業所造成的災害,所以無法在第一時間擬出可行的救災計畫。

李鴻源說,並非每個部會都像內政部設有消防署,具備防災專業。主管部會不知道要去收集管線資料、不知道應變措施、不知道要去確認救災人員的設備與訓練。但是「你不能去怪它」,他說,是法條在設計上出了錯。

李也質疑,根據災防法,核災屬於原能會主管,但是「原能會有能力處理核災嗎?」他說,現在的災害都是「複合式」災害,並非單一部會能夠解決,災防法所訂定的分工方式太簡單,並不可行。

他指出,目前大概只有颱風的防災應變最為完善,因為在他擔任內政部長期間,內政部消防署與國科會的防災研究所合作,製作出7千多張防災顯示圖,所以現在每個村落都很清楚颱風來時該怎麼辦。他建議,這次氣爆也應繪製災害顯示圖,將地下管線都標示出來。「有了災害顯示圖,才能擬訂相對的行動方案。」

當記者詢問到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的執行狀況時,李鴻源先是輕嘆一口氣,他說,那裡面都是虛的,就是每1、2個月找一大堆人來開會,交換一下意見就散會,「有什麼用呢?」他認為,那是很消極的,也沒辦法訂出政策。

李說,既然是防災機關,就要擬出防災政策。他所提出的國家級災害防救總署,會是一個常設機構,約有1、2百人的編制,可能會與幾個災害、科學研究所合作,是一個幫行政院擬定整個防災政策的機關。他強調,只要災害防救法重新修過,根據法源成立防災總署,事實上所有事情就會水到渠成。因為這個機構和裡面的人知道該怎麼去處理災害。

至於該法所規定負責指揮應變中心的災害防救辦公室,在這次救災有沒有發揮作用,李鴻源則表示,他不清楚,至少他從外面沒有看到,但是以該機構約10人的配置,他很懷疑能發揮多少作用。

由於災防法修正案通過時間,恰好是行政院長江宜樺擔任內政部長期間,引起外界猜測李鴻源的修法提議是刻意針對江宜樺。對此,李鴻源則表示,他不太想變成負面操作,好像他在批評誰能幹不能幹。他強調,這跟誰能不能幹沒有關係,因為法令是從一開始就設計錯誤。

至於中央願不願意採納他的建議,李鴻源說,他沒有意見,自己就只是盡一個專業人士的責任。「我以前在院裡是這麼講,我現在離開行政院也是這麼講,你們要聽不聽,我也沒辦法。」

(圖:中央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