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大會將5月22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由於2014年剛好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國際年」,因此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的主題是:「島嶼多樣性」。

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22日報導,聯合國統計,全球近1/10的人口、約有6億人在島上居住;同時,1/3的聯合國會員國都是島國。因此,生物多樣性是其生計、收入、福祉和文化認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此外,全世界1/2的海洋資源位於島嶼水域。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行業,如旅遊業和漁業,占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1/2以上。單是珊瑚礁就提供了每年約375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兆2962億元)的商品和服務收入。許多陸地和海上物種是地球任何其他地方都沒有的。它們是獨特的進化遺產,為未來在藥品、食品、生物燃料等各方面獲得發現帶來希望。

  

然而,島嶼生物多樣性面臨不斷增加的風險,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這也反映了全球情勢。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外來物種入侵、過度捕撈,污染和考慮不周的發展正在造成沉重損失。許多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前景。國計民生正在受到影響。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2日發表的聲明中呼籲將「島嶼多樣性」議題納入2015年後的發展議程,並在今年9月將於薩摩亞舉行的第3次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會議上進行探討,以應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求,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衰退的局面。

他同時強調,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正在表現出對健康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相互關係的不斷認識。其中許多國家已就保護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作出地方、國家和區域一級承諾,例如批准《名古屋議定書》(Nagoya Protocol)等重要文書。他呼籲世界各國採取同樣做法,盡速批准該議定書。

  

與此同時,《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秘書處與全球島嶼夥伴關係(Global Island Partnership)當天還發佈了全新的研究報告,對世界各地島嶼所面臨的生物多樣性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

報告中重點介紹了島嶼國家如何通過新型夥伴關係來保護海洋資源和沿海資源,增強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發展永續發展的旅遊業、漁業和其他行業,並呼籲推廣最佳做法,以便讓更多人參與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造福於依賴生態系統的所有島民和世界各地的人們。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隨著人類活動加劇,人類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從而威脅生態系統。

為了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12月,聯大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於這一天與很多其他節日時間相衝突,為確保該國際日主題活動可連續如期舉行,2001年5月,第55屆聯大通過第201號決議,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