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電以及先驅媒體共同主辦的「多元能源永續台灣」論壇第三場「日本不能 台灣能嗎?」,由資深媒體人王克敬主持,邀請到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葉宗洸教授、台電核能發電處簡福添處長以及賀立維博士共同與會,由歷史的經驗中,反思並檢討當今台灣核電廠的安全問題。

三哩島事故的探討

首先,談及了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三次核電廠事故,從1979年3月的美國三哩島事件開始。葉宗洸表示,三哩島事件發生的原因,最開始是因為機械出現故障的情形,而後再加上人為處理的疏失,最後才導致反應爐的爐心受損,造成部分放射性性物質的釋出。不過,他也強調,三哩島事故中,大的放射性物質其實都侷限在一次圍阻體內,對於周遭環境並無嚴重的影響,而三哩島電廠目前也仍持續營運當中。葉宗洸指出,各國在三哩島事件後,在安全設計上都已有所改善,未來不會再重演三哩島事件的情況。

車諾比事故的探討

接著談到1986年4月的蘇聯車諾比核能事故。葉宗洸表示,蘇聯與西方所設計的核反應器有一個重大的原理差異,他指出,一般反應器的反應度應該要維持在1左右,使得反應器內的連鎖反應能夠獲得控制,換言之,當爐心溫度上升時,這項設計便能使得爐內的反應能夠逐漸減少,

但車諾比電廠的問題在於,它除了發電的功能外,還肩負製造核武的功能,也因此它將反應度刻意設計成會隨溫度升高而增加,最後也才會在科學家實驗失控時,導致原子爐內的反應無法獲得控制。至於為什麼車諾比事故會比三哩島來得更嚴重,葉宗洸說,相較於西方的電廠,車諾比電廠並沒有圍阻體的設計,單純只是一個廠房,所以當內部發生嚴重的爆炸後,放射性物質才會洩漏至外部環境中。此外,他也強調,車諾比發生的爆炸,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核爆而是氫爆,兩者並不相同。

葉宗洸接著指出,對於西方的電廠而言,儘管發生問題,也不會如同車諾比事故般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他舉例,如同日本福島核能事故中,就是因為日本採用的是西方設計的反應器,所以防護更為完整。若去比較日本福島與車諾比事故中,兩者所外釋的放射性物質總量來看,日本的4部機組更是只有車諾比的1/4。

賀立維補充說到,世界上的核電廠最主要的有三種,分別是如三哩島的壓水式、車諾比的石墨式以及福島的沸水式,他戲謔地說,如今這三種電廠都曾發生過問題,若將來再出現第四種的時候,核工專家又該如何自圓其說。他認為,比較輻射線的多寡毫無意義,而核電廠更絕非政治人物所說的100%安全,他指出,日本政府花在除汙上的金額便高達6000億美金,以我國每年的財政總預算來看,花費90年的預算都仍有不足,若是車諾比更是300年的預算也不夠,賀立維直指,核電絕對不是台灣玩得起的遊戲,沒必要為了發電而承擔這麼大的風險。

簡福添則表示,業界其實從三哩島以及車諾比事件中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他說,由於在三哩島事故中人為的疏失,也因此全球成立了一個國際核能發電協會,來對同業進行嚴格的安全及管理監督,此外,還建立了一個緊急操作程序書,使得人員在應對緊急狀態時,能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至於在車諾比事件中,因為蘇俄的人員為了進行測試,而把自動安全停機的功能停用,這是一件嚴重違反核能業界的天條,這兩者都屬於人為的疏失。

日本福島事故的探討

對於日本福島事故,簡福添簡述,當時是由於地震所引發的海嘯,破壞了電廠的安全電源,導致缺電之後,水無法有效的注入爐內達到冷卻的功能,他指出,由日本的國會報告結果來看,這件事純粹是東京電力公司的團隊,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啟動補水的措施,這才是事件的關鍵點,也因此在事件過後,全球業界也開始針對超過基準設計的事故,進行準備及預防。他解釋,所謂的超過設計基準指的是,針對電廠基準的防護設計,在電源或水源供應上等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提升。簡福添指出,最近日本川內電廠,就是在通過如此高標準的檢驗下,才能重新運轉。

至於是否可以將日本福島核災的發生歸結成人禍大於天災,簡福添亦表達認同。同時,他也指出,除了國會之外,擁有核工背景專業的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同樣的也認同國會報告所做出的結論。此外,簡福添表示,大前研一也曾特地造訪台灣,訪查同樣身為環太平洋島嶼的台灣,未來是否也會受到同樣的影響,據稱,他對於台電的防禦縱深讚譽有加,認為台灣並不會發生像福島一樣的情形。

對此,賀立維也舉出了國際原能總署(IAEA)的報告進行比較。他表示,報告的前半段與日本的大同小異,不過,這份報告還包含了事後的恢復,諸如核輻射影響到底多大以及原子能機構的因應是否適當,賀立維指出,特別是在機構的因應方面,IAEA認為核電廠綁架了管制單位,所以儘管國際上有多麼完整的措施,可是到了各國執行的時候,就以各種方式扭曲迴避這些政策,因此這份報告也針對未來管制單位如何重新檢討、重新出發而提出一些建言。賀立維指出,福島事故就是一個組織災,他指出,天災人禍年年都會發生,但問題是,如果要在地震帶上建造電廠,則主管機關就該把電廠所能承受的地震級數等資訊,公布出來。

葉宗洸接續補充到,以過去交流的經驗來看,日本的核電文化存在一種自信感,亦即他們對於自己的安全防護非常有信心,不認為日本的電廠會發生任何形式的意外,也有鑑於此,日本甚至沒有任何針對緊急應變事故的演習,沒有對第一線的人員進行任何教育訓練。葉宗洸直指,儘管擁有程序書,但平時缺乏教育訓練,在面對緊急事故發生時,人員很容易因緊張而慌了手腳,錯失該有所作為的關鍵時機。他認為,福島事件中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的因素都不可以忽視。

日本福島事故後的全球核安強化措施

至於全球從這次日本的事故中得到什麼教訓,各國又採取什麼措施來改善,葉宗洸表示,事故發生後,歐洲以及美國都做了壓力測試,目的在於測試當電廠碰到類似於福島這種複合型災害時,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能去應付,而歐盟也進一步的將測試的規範制定出來,任何電廠都必須要能通過這些規範,才能夠進行運轉,而至於美國,葉宗洸指出,其實早在911事件後,美國便已提高核電廠的安全規範要求。此外,在中國的部分,葉宗洸說,考慮到日本的事故的狀況,中國政府目前也傾向將電廠蓋在沿海而非內陸地區。簡言之,各國基本上在日本福島核能事故後,確實對於安全的要求更高,也的確做出改善。

賀立維補充,311事件以前,全球在運轉中的電廠大概有447座,事件發生後只剩下391座,最主要的還是日本50幾座都停止運轉,而若要重啟運轉,則必然得面對極高的政治風險。賀立維更指出,美國自三哩島事件以來,沒有一座電廠加入運轉,他表示,安全是一個因素,但是價格也是原因之一,由於核電的成本過於高昂,導致銀行不願意貸款,相關技術只能轉移至國外。

複合式天災的防護

對此,簡福添亦補充,在福島事件之後,台電也針對電廠安全進行加強,諸如核一核二廠以及核三廠都在耐震強度上進行提升,另外,在防禦海嘯方面,台電也逐一去檢視各項管路和設備,確保海嘯入侵時的安全。此外,他也列舉出幾項台電增購的裝置及設備,他並稱,連歐盟的官員來台訪問,也對台灣的防禦縱深的多元感到驚艷不已。至於在人員訓練的部分,簡福添說,對於每一個人員都已經建立了標準作業流程(SOP),並納入程序書當中,他指出,不僅是歐盟的壓力測試,台灣的管制機關也把當前日本的標準,套用在台灣的電廠上。對於台灣的核能安全,簡福添表示,台電是盡了全力去達到各項的高標準。

談及同樣為處於地震帶的台灣,未來是否會發生如同日本311的地震規模及海嘯,葉宗洸再次強調,地震並不是福島第一核能電廠出現問題的主因,而是因為後來的海嘯破壞了備用電源,才會導致無法注水,最終釀成這次的事故。葉宗洸說,若回顧過去台灣附近的地震歷史而言,他認為地震對於安全的影響性並不嚴重,反而是對於海嘯的部分,應該有所考量。他指出,日本的斷層帶和海岸線呈現平行,所以才會引發較大的海嘯,針對海嘯的部分,葉宗洸也提出許多數據佐證,其實目前可預期到的海嘯,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台電也早在福島事故之後,便已針對防禦工事進行加強。

另外,葉宗洸也更進一步補充,日本福島電廠的備用電源之所以輕易地遭到海嘯破壞,與電廠的設計不佳有所關聯,他指出,日本在設計時,完全模仿了美國的設計,而忽略兩地之間地理環境的差異,反而造成了這次的事故。葉宗洸認為有核工專業的人,就是盡量排除任何的困難,使它維持在安全的狀態。

台灣核電廠的安全性

至於台電在海嘯發生時,電廠的安全管理措施與流程,又如何啟動它的程序,簡福添表示,針對台灣周遭地理環境的問題,經由國內外地質專家的討論後,台電目前的防護設備都已足夠應付最大假設的情況,此外,台電對人員的訓練更是不遺餘力,透過每年舉辦的演習與訓練,讓所有的人員在面對緊急情況時,都能夠清楚的知道如何應對。而對於核電廠的安全設施,是否會因興建年代的新舊而有差別,簡福添表示並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他舉例,全世界許多機組大多是在同一時代所建立,在美國為了解決電廠屆齡除役的問題,都是將機組延役,就連主張非核的比利時亦然如此,簡福添說,其實機組只要進行定期保養維護與管理,並不會有老舊的問題。

對於台灣核電安全,賀立維則提出許多看法與質疑。首先,他指出,政治人物許多錯誤的資訊,其實就是源自於國內的核電機構,如馬英九總統曾說過,若發生核災會把核電廠摧毀掉,也說過10年內會有666座核電廠會蓋起來的言論,賀立維感嘆,核電專家必須要有良心,去提供正確的資訊。針對電廠的延役,他認為延役是因為電廠太貴以及遭到人民反對等原因,才決定將電廠的價值利用到最後一分一毫,他直批,此種做法就像捨不得汰換容易出現故障的舊車一樣,此外在零件損壞後,還要以高價來購買。再者,對於台灣的演習措施,賀立維更批評它不切實際,他並質疑平時僅能容納2000人的地點,如何收容周遭3至5萬名的居民。

此外,對於簡福添所指稱,已對機組的耐震程度進行提升,賀立維表示,並非所有系統都獲得提升,而是只有針對特定系統。最後,他也指出,核電廠許多結構的設計是有固定的生命週期,難以去更改,一旦出現問題,便會造成嚴重的事故。

全球核電的發展是增加還是減少?

對於賀立維一連串的質疑,葉宗洸回應,談到全球核電的發展,其實是呈現增加而非減少的趨勢,此外,其實最近美國才有一座興建長達42年的電廠,拿到了運轉執照,非賀立維所說的30年沒有新電廠。至於提到電廠的延役,葉宗洸表示,專業上的延役是要經過安全評估的重新審查,才有可能拿到執照,此外,他也反駁電廠的設計是有所謂的生命周期,他指出,電廠的營運時間之所以規劃為40年,是因為當初為了反托拉斯的法案,不准核電壟斷所有的電力供應,才制定出來的規劃,而現在世界的趨勢,其實也是傾向同意讓舊有的電廠,繼續申請延役的。而葉宗洸也強調,對於政治人物所說的話,民眾一定要有所思考與存疑,好比現在政治人物指稱:光靠再生能源,台灣未來並不會缺電。

「斷然處置措施」說分明

葉宗洸解釋,斷然處置措施指的是在所有提供水源的方法都無效下,將海水注入灌入爐心內冷卻,避免爐心熔毀的一種做法。他並解釋,馬總統之所以會形容此法是毀滅電廠,乃因為浸泡過海水的結構組件,受到海水的腐蝕後,幾乎很難再重複使用,而必須被迫拋棄。不過,葉宗洸也強調,這種做法就是為了要避免需要讓民眾進行疏散,這才是斷然處置措施的關鍵。

主持人接續問到,斷然處置措施這項等同於最後一道防線的措施,是誰有權能夠下達這項指令,簡福添表示,考慮到第一現場的情境,應是由最瞭解當時機組安危的廠長以及值班經理,經由通報後再來啟動。此外,簡福添亦表示,斷然處置措施其實在國際上獲得許多的迴響,不僅是歐盟,國際上擁有壓水式和沸水式反應爐的業者組織以及中國,都對這項應變措施感到認同,而目前業者組織也正在討論將此法要如何搭配應用,至於中國更將這項作法,做為朝向內陸發展的基石。

對於台灣的安全問題,簡福添回應,核四廠的控制室雖然蓋在地下室,他強調,它的設計其實是如同潛水艇般,安全上並無疑慮。而對於賀立維對演習的批評,簡福添也指出,演習的目的主要在防災,而非疏散,他舉例,回顧日本當初所採取大規模的疏散作業,在事後的調查報告顯示,其實反而是不智的,他強調,演習最主要的重點,還是在如何避免事故的發生,如何在第一時間內確保反應爐的安全。再者,回應賀立維對機組耐震程度提升的疑問,簡福添表示,錢要花在刀口上,安全亦然,故而所有的升級,當然是針對所有關鍵的系統。此外,他也提到,其實不僅是美國與中國,連產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有在興建新電廠,對於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而言,核能在未來經濟發展以及減碳議題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能源。

對於簡福添的回應,賀立維又再度反批,目前斷然處置措施根本未能通過原能會的審查,連台電演習的腳本也沒能通過審核。對此,簡福添則解釋,實際上大家是認同斷然處置措施,但問題在於它還要在各流程、程序之間,找尋一個配套來接軌,審查的流程並不是可以一蹴可及,而是要經過不斷的修改。

核四的安全性

最後,針對被外界戲稱為拼裝車的核四廠,為何始終無法獲得人民的信任,三位來賓亦分享不同的看法。賀立維表示,核四的問題在於它的貪污舞弊情形嚴重,官員被彈劾下台,甚至關進大牢,弊案牽扯到安全,才會無法獲得人民的信任。他也指出,據立法院的清單顯示,有多項零件由2號機移至1號機,他質疑,這難道不該稱為拼裝車嗎。對此,簡福添則表示,對於弊案,台電絕不會有任何包庇,一切依法行事。在安全的部分,他也指出,核四廠在經濟部安檢小組的幫忙下,已經通過整套的測試工程,國外專家也曾視察過,並確認它的安全並無任何疑慮。至於機組共用零件的問題,他指出,由於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才不得不將兩個同型的機組零件共用,不過他也強調,任何零件的拆解都會留下完整的紀錄。簡福添說,核四整個安全測試已經告一段落,目前政府也決定封存,決定權就交給未來的人民去考慮,到底是否要重新啟用。

接著,葉宗洸表示,他指出,過去在核四興建期間經過兩次政黨輪替,由於每個政黨的政策不同,就會出現預算不足的情況,也才會有必須將其他機組的零件用在另一部的情形出現。他並分享自己擔任安檢小組的經歷,指出許多的測試是小組成員一步一腳印去完成的,他強調,台灣的安檢已經非常周延仔細,沒有一座電廠可以做到如此程度,但他們做到了。不過,他也批評,現在的執政黨不夠有擔當,他質疑,既然都已完成試運轉測試,為何不一鼓作氣完成啟動測試。他認為,如果封存最終目的是希望解決未來缺電的問題,則應該盡快讓核四完成整套熱測試,讓民眾知道未來的運轉是安全的,這才能成為最有力說服民眾的依據。

核電是一種選擇

綜合今天的討論,幾位來賓最後也提出對於台灣核電安全的看法。簡福添表示,自日本福島事故之後,台灣民眾的確產生一些疑慮,儘管如此,他還是認為,業主除了做好安全防護外,最重要還是要不斷跟民眾溝通,化解彼此的心結,讓台灣未來能源選擇上能夠更加多元化。賀立維則是重申,核電是人類玩不起的遊戲,過去核災的歷史歷歷在目,核電只是人類其中一種發電方式,留下的廢棄物卻要交給後代子孫解決,民眾務必得深思熟慮,究竟核電是不是必要。葉宗洸則表示,化石能源終有用盡的一天,真正替下一代考慮,不只是要考慮有足夠的能源能夠使用,更要有適合的環境,他指出,縱然再生能源在未來或許能成為發電的主力,但在相關技術發展成熟前,還是得務實去思考,從環境、能源永續的角度來看,到底選擇什麼樣的能源才是最好的。

【本欄係與台灣電力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