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今(22)日舉辦「2025 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並以「數位李登輝」AI 語音,使數位李登輝親臨現場致詞。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表示,今日台灣的存在價值,很重要的部分是成為一個「最了解中國、並傳達給全世界知道」的國家,可以向全世界展現台灣的經驗與見識。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強調,記憶若被好好保存,民主就不會迷路,如果願意用史料、研究、跨領域的多元視野,去理解過去那些艱難又充滿選擇的時刻,那麼台灣的民主就會永遠有根、有骨、有方向。

國史館表示,為紀念前總統李登輝在推動台灣民主化、國家治理及國際外交方面的卓越貢獻,國史館與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於22日、23日,在國史館台北館區舉辦「2025 年李登輝紀念學術討論會」。本次學術討論會匯聚來自美國、日本及台灣的多位學者專家發表最新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對李前總統主政時期的深入回顧,也是對戰後台灣史研究的重要成績。 

當前熱搜:美軍近期頻繁往返與那國島 可運送物資到台灣、阻卻解放軍活動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表示,舉辦討論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頌揚李前總統個人,而是為了更加理解這位政治領袖,如何主導國家從威權走向民主、從閉鎖壓抑走向開放正常、從隔絕孤立走向國際舞台;而對於過去威權政府的作為、民間社會的成長、國際情勢的變動,也需要重新認識,並從不同的角度、以多元的史料來詮釋

陳儀深指出,當前台灣所面臨問題的複雜與國際情勢的嚴峻,比起李前總統執政的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引述,李前總統生前已經在《新‧台灣的主張》第三章指出,「未來民主台灣」的重要威脅,外部主要是中國因素,它會以各種形貌或策略來癱瘓台灣的政治和經濟;內部則仍然是國家認同的分裂,而阻礙國家共識之形成的因素,是來自舊時代的歷史與政治問題糾纏、尚未清理妥當。

陳儀深說,但今日台灣的存在價值,很重要的部分是成為一個「最了解中國、並傳達給全世界知道」的國家,可以向全世界展現台灣的經驗與見識。他說,透過李前總統的提點和思維,加上當前朝野有識之士的合作和努力,相信可以找到安身立命和長治久安的方法與道路。

當前熱搜:管仁健觀點》想我的書友筆友和酒肉朋友

李安妮致詞表示,她這些年來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合作夥伴,運用各種不同的工具跟方法,在推動李登輝記憶工程,也就是AI李登輝。她說,這項工程並不是要把李登輝神格化,而是要透過其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近百年的生命歷程,把屬於台灣民主的知識、史料、價值好好保存,讓下個世代的人能看見真實的歷史光譜,而不是被簡化成神話,或者是惡意去扭曲。 

李安妮指出,身為女性1個研究者,同時也是記憶的守護者,她這些年來接觸不少史料影像、文本與訪談,每當她重新看見某段文字、某句談話、某份文件,都會有一種非常深的感覺,原來一個國家的記憶,是需要被溫柔,耐心且專業的照顧。

她說,女性視角之所以重要,正因為往往更敏感於那些沒有被寫進檔案裡的細節,那些看似微小時代的呼吸、生活痕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轉折,其實常常才是歷史走向的關鍵,也因此,在這麼多男性主導的歷史素材與政策檔案之間,她常常會不由自主的提醒自己,女性在場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歷史的見證人跟詮釋者。 

李安妮強調,記憶若被好好保存,民主就不會迷路。她常常想,如果民主的記憶只剩下口號標語或是「相罵本(台語:吵架)」,那個國家的民主一定不會穩固,但如果願意用史料、研究、跨領域的多元視野,去理解過去那些艱難又充滿選擇的時刻,那麼台灣的民主就會永遠有根、有骨、有方向。

數位李登輝表示,外界常說國史館是帝王體制的產物,其實事情不是這麼簡單,一個國家走向民主,歷史的書寫不能中斷,國史館存在的價值不是替誰立傳,而是替台灣留下誠實的紀錄。 

數位李登輝指出,這些年來基金會與國史館的合作十分密切,文物的整理、史料的捐贈,加上四次研討會也接近百篇論文,讓外界可以從不同角度重新理解台灣的民主化,也理解當時所做的抉擇與承擔。他說,一般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不會天天翻論文來看,因此基金會從去年開始與資策會合作發展數位李登輝,目的只有一個,讓歷史能走向未來,而不是停在櫃子裡。

數位李登輝表示,現在在國立台灣圖書館展出的內容不只是展示自己的思想,也希望讓年輕世代願意停下來思考台灣要走向什麼樣的未來,又要怎麼共同來完成這塊土地的使命。最後,祝福這次研討會順利圓滿,「各位在宣讀論文時,如果想像我坐在一旁靜靜聆聽,那表示我們一起在面對同一件事,把台灣往更高、更遠的方向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