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災後重建特別條例30日完成朝野協商,最被質疑是迫遷、圈地條款的「劃設特定區域」條文確定刪除,並明訂重建過程須遵守《原住民族基本法》第二十一條的「諮商同意權」。台灣韜略策進學會表示,此次成果,源自馬太鞍流域跨部落青年的強力動員與政策倡議。相關成員於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號召各界聲援、反對圈地迫遷條款,在輿論壓力下成功促使國民黨團在朝野協商中願意調整條文,刪除充滿爭議的條文文字。

在這次倡議過程中,台灣韜略策進學會擔任政策智庫與跨黨團溝通平台角色,協助受災部落比對法案版本、釐清政策爭議,並將部落訴求轉化為制度性修正建議。

青年痛批圈地迫遷 質疑災後造鎮炒地

行動小組成員Namoh Nofu(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理事)指出:「用圈地方式安置有風險的災民,是沒有邏輯的。我們不要特定區,也不要遠離家園。中央給的數百億預算,嗷嗷待哺的不是災民,而是包商與建商!」。

青年代表並提出六大原則,包括:「安置應以風險認定為依據、非遷離治理優先、遷居應依諮商同意原則、暫時限制不得變為永久剝奪、部落應主控圖資資料、重建預算應受監督」。他們強調,重建不該成為土地開發與政治綁樁的藉口。

現正最夯:徐國勇告誡卓冠廷「林岱樺造勢絕不能上台」! 民進黨:黨職應保持中立

學會揭示條文矛盾 促使朝野修正

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秘書長陳嘉霖博士指出,國民黨團版本中的第六條「劃設特定區域」條文,重蹈莫拉克風災後「滅村造鎮」的覆轍。「條文前後矛盾,若經共識就劃定特定區強制遷離,那還叫共識嗎?這是假民主之名行迫遷之實。」

陳嘉霖表示:「這次成果是部落青年勇於發聲的勝利,也是公民社會介入政策的具體展現。學會的角色,是在技術與政策層面提供支援,讓部落訴求能以制度語言被聽見。」

呼籲中央監督三百億預算 防止「重建變造鎮」

雖然條文暫告段落,但朝野協商同時將重建預算擴增至三百億。學會提醒,花蓮縣政府為主要執行機關,若缺乏透明機制,龐大資金恐再度淪為工程化或造鎮開發的工具。

陳嘉霖強調:「中央政府應建立公開審查與跨部會監督機制,公民社會也應持續監督,確保每一分重建經費真正用於災民生活與地方永續。」

學會未來將持續協助馬太鞍流域跨部落青年,推動以「地方主體性」與「社會韌性」為核心的重建模式,讓災後重建不再重演莫拉克的悲劇,而成為公民參與與制度轉型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