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極限,不在演算法,而在能源。
從 NVIDIA 的 Hopper 到 Blackwell,再到未來的 VERA Rubin 全球超算網絡,算力的需求正以倍數成長。每一次 GPU 的升級,不僅代表更快的訓練速度,也意味著更驚人的耗電。如今,AI 的瓶頸已從晶片轉向電力。
為支撐這股「算力爆炸」,各國正重啟核能布局。新一代小型模組化核電廠(SMR)可分散部署、建造快速,特別適合資料中心。美國 NuScale Power 已獲核管會核准商用,OKLO 則由 OpenAI 投資人 Sam Altman 主導,開發「微型快堆」供應 AI 資料中心。這代表 AI 不只在「算得更快」,而是開始「自己發電」。未來的大型雲端基地,可能都擁有自家微型核電廠。
核能的復興,也點燃了新的地緣政治競賽。美國濃縮鈾公司 Centrus Energy 股價從 25 美元暴漲至 460 美元;加拿大 Cameco 亦翻漲四倍。鈾礦成為「AI 時代的石油」,能源主權再度被推上國安高度。
能源地圖正重繪:北美、日本與歐洲結盟打造「AI 核能鏈」,而中國與俄羅斯則加速自製濃縮鈾與核燃料。
傳統核電巨頭也因 AI 崛起而重生。美國 星座能源(Constellation Energy) 已為 Google、Amazon 等雲端巨頭供電,軍用核動力企業 BWX Technologies 也跨足商用市場。核能正從「軍事科技」轉型為「雲端基礎設施」——從航母到資料中心,核能成為算力的燃料。
當 NVIDIA 的 VERA Rubin 架構在 2027 年實現全球資料中心互聯,AI 將不再只是雲端服務,而是「地球級神經網絡」。支撐這張網的,是一個全新的「AI 電網(AI Power Grid)」:結合核能、氫能與再生能源的混合供應體系。
AI 革命的第二幕,將從矽晶片戰場轉向能源戰略。算力是文明的大腦,電力是文明的心臟。沒有電,就沒有智慧。未來的科技強國,不只是矽谷,而是「電谷」。在這場「從算力到電力」的競賽中,誰掌握能源,誰就掌握智慧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