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釜山會面,國際矚目的「川習會」也告一段落。美國新聞工作者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近日在《紐約時報》發布評論〈川普不只是輸掉了與中國的貿易戰〉中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在四月宣布「解放日」關稅政策時,誤判了中美經濟的依存結構。而今已變成被動方,此局是習近平「兵不血刃」取下優勢。

紀思道指出,美國對稀土的依賴遠高於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需求,因此當中國宣布限制稀土出口後,美方立即陷入被動。新一輪的中美貿易協議表面上是雙方重啟往來,中國同意購買更多美國大豆,美方則減稅並放寬晶片出口限制;但實際上,是美方在戰略上被迫讓步。中國暫緩稀土出口一年,是「高明的戰術」,既保留了對美施壓的長期籌碼,又避免逼使美國急於建立自給供應鏈,等於「贏得了戰略時間」。

當前熱搜:內幕》閃兵重創選情是關鍵 派系怒批溫朗東「踩著別人、不會比較高」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昨(30)日在韓國釜山附近的金海空軍基地舉行歷史性面對面會晤。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他分析,美國即使啟動如「曼哈頓計畫」級別的資源開發,也需五至七年才能替代中國稀土供應。紀思道直言:「川普從貿易戰的霸凌者,變成了被中國反制的被霸凌者。」如今他不斷退讓,降低關稅、放寬出口限制,甚至在國安議題上對中示弱,包括 TikTok 問題與對台軍售等。紀思道批評,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已陷入戰略性失控」。

他警告,中國可能持續藉「限制稀土出口」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川普在台灣或南海議題上收手。若美方選擇妥協,將是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重大挫敗,也可能削弱對台灣的防衛承諾。「我們不僅輸了一場貿易戰,更可能在未來數年內喪失全球信譽,這將被視為美國衰退的開端。」

美國總統川普(後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右)30日在韓國釜山會談,會談結束後兩人在會場外握手致意。達志影像 / 美聯社 

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評論則指出,釜山的「川習會」中,「真正的贏家是中國」。中國僅暫停自身的反制措施,便換來美國的關稅讓步與實質經濟利益。《新蘇黎世報》(NZZ)則警告,全球產業必須習慣「斷供常態化」的新現實,晶片與稀土的風險將成為跨國企業無法迴避的長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