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前政務委員、台北市前都發局長張景森台北地院作證,反對所謂先前給予12萬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是「一次性保障」,當年提出糾正文、並成為台北地檢署起訴柯文哲圖利罪的監委林盛豐蘇麗瓊兩人今(30)日也發文參戰稱,「一次性保障」為台北市政府(柯市長及蔣市長任內)、內政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以及後續監察院諮詢專家學者)所認同;京華城公司中途放棄訴訟,改以缺乏法令依據之「變形」方式申請20%容獎,實非正途。

針對京華城開發案,監察院先後提出二份糾正案、二份調查報告。第一份是由監委劉德勳於2015年12月提出,認為先前已完工的京華城樓地板面積約12萬平方公尺,顯見是以第三種商業區容積率560%作為計算基礎,換算容積率約為678.91%,其實際之容積率遠高於392%。認為台北市政府受理申請,拖延5年沒有審議結果,嚴重損及民眾權益。劉德勳的立場顯然比較傾向沈慶京主張。也成為後來台北市政府審議的重大關鍵。

現正最夯:養豬協會建議阿兵哥幫忙消化30萬禁宰豬!網轟:阿兵哥不是廚餘桶

另一個糾正案,則由監委林盛豐、蘇麗瓊於2024年1月16日提出,認定北市政府欠缺法令依據,逕自創設所謂「韌性城市貢獻」等獎勵項目,給予按「第三種商業區」之基準容積率(上限為560%)外加最高20%之容積獎勵,換算給予獎勵之「容積樓地板面積」高達18,463.2平方公尺,逾越上位法規「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第25條與內政部訂定「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審議原則」第8點之容積率上限規定。這一觀點成為後來台北地檢署起訴的重要依據。

林盛豐、蘇麗瓊案一個重大見解是認定所謂先前給予京華城12萬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是屬於「一次性保障」,但這個講法遭前政務委員張景森批評,他除了於法庭作證,提出有利於柯文哲官司見解,也於臉書發文說明看法。

張景森台北地院作證時指出,京華城案的2大爭議,第一個是容積率到底是560%還是392%,第二個則是120,284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是一次性還是永久性,但他對於北市府稱一次性感到不可思議,保障一次性是從何而來?若講一次性應拿出依據,並強調「都市計畫是一包東西」,如果是一次性,為什麼還需要刪除?他認為市府應該是認為「一次性」解說站不住腳,才需要斬草除根乾脆刪掉。

當前熱搜: 謝龍介能讓台南「綠地變藍天」? 名醫揭這「唯一關鍵」......

張景森提到,他對圖利罪非常敏感,也很不喜歡,進入政府做事,每件事都在圖利罪的陰影下,所以很注意,並指京華城案搞了30年,最後回到原本就有的容積,沈慶京陷入牢獄之災,這是個悲慘的案例。

對於台北市前副市長林欽榮將京華城120,284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拿掉,張景森稱,他是後來才知道,但這是都委會的決定,不是林做的決定。對於林欽榮作證時稱,張景森是林的師傅?張景森說,不敢當,但再好的朋友在專業問題上經常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若他是都委會委員,他一定會講理由,當時是共同合意,卻把它拿掉,又講不出確切的理由是什麼。

張景森後來臉書發文補充說,沈慶京30年前買下該土地,原是工業區,申請蓋廠辦。後來市府不願市區內繼續保留工業用地,於是他改向市府申請變更為商業區,打算興建購物中心。當時沈慶京同意北士府要求捐出三成土地,協助建設,該地基準容積率比照商三,且明載樓地板面積得不少於原申請建造之樓地板面積。在這個條件下,沈慶京依法興建了「京華城」。

張景森說,多年後,隨著商業環境變遷,沈慶京計畫拆除重建,然而郝龍斌市府卻告訴他:
1. 該地容積率僅有 392%;

2. 當年都市計畫書所保障的樓地板面積保障條文,只適用於第一次的建照。

張景森說,對投資人而言,這無異於晴天霹靂。沈慶京當然不服。這等於硬生生被砍掉約 20% 的容積。他再度陳情、訴願。但卻沒有人願意替他說話。因為在我們這個社會,政客打財團就有票,替財團說話等於政治自殺。

張景森說,由於市府官員難以承認上一次刪除保障的決定是不合理的錯誤,自然無法採用直接恢復原有規定,只能「另立名目」,以「容積獎勵」方式給予約 20% 的補償,約略等於原先被剝奪的樓地板。

不過,林盛豐、蘇麗瓊今日發出千字文新聞稿辯護他們的見解。並堅稱「由於台北市政府、內政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及本院後續113年糾正案所諮詢之專家學者,均一致認為「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是一次性保障,應已無疑義」。

林盛豐、蘇麗瓊表示:

台北市政府110年11月1日公告京華城購物中心原址容積獎勵細部計畫案,創設「韌性城市貢獻」等三項獎勵項目,核給20%容積獎勵(「商三」容積率560%×20%),不僅牴觸上位法規「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下稱台北市土管條例)第25條與內政部訂定「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審議原則」第8點之容積率上限規定,且給予之容積獎勵額度與申請人貢獻(負擔)程度之間亦屬失衡,難認有該府宣稱之所謂「對價性」,均有重大違失,前經監察院內政及族群委員會於113年1月16日通過糾正案。

據媒體報導,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於114年10月28日在台北地院作證時曾就本案所涉「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是否屬「一次性保障」及商三「特」疑義提出其個人觀點,監察院為避免外界誤解,特予釋疑如下:

【「一次性保障」為台北市政府(柯市長及蔣市長任內)、內政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以及後續監察院諮詢專家學者)所認同;京華城公司中途放棄訴訟,改以缺乏法令依據之「變形」方式申請20%容獎,實非正途】

一、台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及蔣萬安市長任內)、內政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及本院113年糾正案所諮詢之專家學者,均一致認為本案「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是一次性保障,應無疑義;京華城公司既主張該「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可重複適用,並於107年間提起行政訴訟,此一訴訟權利自應受各方尊重。然該公司卻於法院109年7月16日判決駁回前之109年7月3日,以缺乏法令依據之「變形」方式申請20%的容積獎勵,雖同步上訴二審,卻又在台北市政府110年11月1日正式公告核給20%的容積獎勵後之111年7月18日撤回上訴,其中途放棄訴訟權利而另循缺乏法令依據之「變形」容積獎勵,而台北市政府未深究相關法規,以不合理之對價性,容許增加20%容積獎勵,自有明顯違失:

(一)京華城購物中心原址是在80年間基於開發許可及土地變更回饋精神,以捐地三成等附帶條件,由「第三種工業區(工三)」變更為「第三種商業區(商三)」,其都市計畫書與附件記載捐地後所餘七成「商三」土地之容積率是按560%計算,另給予120,284.39㎡「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

(二)由於台北市政府(都發局)一再曲解容積率為392%(實則392%是指把捐出的公園、廣場納回分母計算的「粗容積」),致引發爭議,嗣經監察院糾正並經106年12月21日台北市都委會第721次委員會審議通過確認容積率為560%(多數都委會委員同意容積率為560%,且並無委員認同容積率為392%),並由台北市政府於107年1月18日公告(註3),容積率560%已無爭議。

(三)另台北市政府因認120,284.39㎡「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本質僅屬「一次性保障」,亦即京華城購物中心原址重(新)建時,不能再次適用該「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而須回歸適用「商三」法定基準容積率上限之560%,故於上述107年1月18日之公告同時將該「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刪除。

(四)京華城公司因不服上述處分而於107年間提起行政訴訟,主張再次適用「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但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109年7月16判決駁回(法院也認定僅是一次性保障)。由於台北市政府、內政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及本院後續113年糾正案所諮詢之專家學者,均一致認為「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是一次性保障,應已無疑義。

(五)另查內政部亦於113年5月14日以台內國字第1130804795號函知各縣市政府略以:

1、都市計畫賦予允建容積率或額外再給予容積獎勵,因涉及公共利益或實現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等重大事項,應有法律或法律明確之授權為依據。細部計畫容積獎勵不得逾越依都市計畫法第85條制(訂)定之省、市施行細則或施行自治條例(以下簡稱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規定,且不得違反主要計畫有關強度之指導規定。

2、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已明定容積獎勵規定,建築基地申請獎勵應依施行細則規定辦理,不應捨棄施行細則規定,由申請人自行擬定或變更細部計畫創設其他容積獎勵規定。

3、容積獎勵為建築基地開發或設計符合法令獎勵規定所增加之容積樓地板面積,其增加之容積權利屬一次性,建築基地未來重建時仍應依法定基準容積辦理。

(六)綜上,京華城公司既主張本案「允建樓地板面積保障」可重複適用,並於107年間提起行政訴訟,此一訟權利自應受各方尊重。然該公司卻於法院109年7月16日判決駁回前之109年7月3日,以缺乏法令依據之「變形」方式申請20%的容積獎勵(合計容積率為560%+560%×20%=672%),雖同步上訴二審,卻又在台北市政府110年11月1日正式公告核給20%的容積獎勵後之111年7月18日撤回上訴,其中途放棄訴訟權利而另循缺乏法令依據之「變形」容積獎勵,而台北市政府未深究相關法規,以不合理之對價性,容許增加20%容積獎勵,自有明顯違失。

【「商三特」之「特」字僅係慣稱且非法規用語,使用分區無論有無冠「特」字,容積率均應受土地使用管制法令之規範】

二、都市計畫書於土地使用管制相關法令(例如台北市土管條例)之外另有特別規定者,於實務上常加冠「特」字,例如本案京華城購物中心原址係於80年間以附帶捐地30%方式,由「工三」變更為「商三」,並另有限作國際購物中心、辦公大樓等6種容許使用項目等限制規定,即因其有特別規定,於實務上冠乃以「特」字而稱「商三特」,因此一「特」字僅係慣稱且非法規用語,旨在區別之用,以避免建管人員未詳查而致誤發建照,易言之,使用分區無論有無冠「特」字,其容積率仍應受土地使用管制法令之規範。基上,本案如認京華城原址係商三「特」,即認台北市都委會可任意創設核給容積獎勵,恐係對土地使用管制法制之誤解。

【糾正案僅係糾正「機關」違失責任,並不以公務員「個人」為對象,監察院尊重法院就公務員「個人」刑責審理】

三、監察院所糾正的是「機關」違失責任,並不以公務員「個人」為對象,是以相關公務員是否涉及「圖利」等刑責,並非上述糾正範圍,而是屬於法院的職權,監察院基於憲法權力分立原則,尊重法院之審理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