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經常直觀地認為,某國家的士兵就一定是該國人民,但實際上經常會有個體或部隊層級的外國人,如法國外籍兵團與烏克蘭志願軍。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二戰中,傳言中便有一位韓國人,曾參加過日軍、蘇軍和德軍,如此「反覆橫跳」後,竟還能在美國安享晚年。他的傳奇還被韓國拍成電影《登陸之日》,但事件真實性仍有待查證。
該男子名叫楊景鍾,據知於 1920 年出生於日治朝鮮,於 1938 年被徵召加入日軍的滿州部隊。1939 年,日軍在對上蘇聯的諾門罕戰役中,面臨了巨大的失敗,近 2 萬人傷亡,而主角楊景鍾也被蘇軍俘虜。後來他進入勞改營「古拉格」,並在 1942 年蘇軍極度缺乏人力的情況下,被送往東線戰場。
當前熱搜:再點名台灣「搶走晶片生意」川普:這很可恥、沒關稅美國早完蛋了

1943 年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楊景鍾被德軍俘虜,正好也到了德軍變得更加困頓的時期,於是此公被從戰俘營扭送至東方軍團(Ostlegionen),也就是主要由俄羅斯人與其他蘇聯境內民族組成的部隊。他隨著東方部隊加入德佔法國衛戍軍,並在 1944 年 6 月在著名的諾曼第登陸作戰中,於「猶他」海灘附近作戰。
楊景鍾於登陸的「霸王行動」期間被美軍傘兵俘虜,並被關押在英國的戰俘營。他於戰後的 1945 年獲釋,在美國結婚生子,於伊利諾州安度餘生,直至 1992 年逝世。這段離奇而奇妙的經歷,令楊景鍾為部分愛好者津津樂道,2011 年上映的韓國電影〈登陸之日〉(마이웨이)主角金俊殖的設定,就被認為以楊景鍾為原型。

故事固然精彩,但整個楊景鍾的事蹟,甚至此人是否存在皆有諸多疑點。多數關於楊景鍾的描述皆出自安東尼.畢沃爾(Antony Beevor)和史蒂芬.安布羅斯(Stephen Ambrose)二人,但都未提供充分證據和可靠的來源。
現正最夯:國民黨形象民調:親中不反共、不清廉、非最有執政能力、不代表一般百姓及不值得信賴

與楊景鍾相似經歷的個別士兵確實存在,但沒有記錄表示其中有名為楊景鍾的韓裔人士。如開頭的照片,是被流傳最廣的楊景鍾影像,其確實是某名在霸王行動中被俘的德軍,但也只是有著似亞洲面孔,沒有任何證據指向故事主角的名字。

安布羅斯在與 101 空降師軍官羅伯特.布魯爾(Robert Burnham Bob Brewer)的訪談中,有提到俘虜了 4 名著德國國防軍制服的韓國士兵,但布魯爾也表示,並不清楚這 4 名戰俘後來的去向,很可能會被送回戰後的韓國,這便與定居美國的說法有所矛盾。即使如此,「楊景鍾」的故事仍激發無限想像,成為歷史題材創作的有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