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台9線馬太鞍溪橋遭沖毀後,台9線交通中斷而需改道花46線箭瑛大橋、193線及台11甲線,原本500公尺的距離增加到20公里,非常不方便,對此,高公局表示,在經過日夜搶修後,今(10)天完成第一階段涵管便道,並在下午3點正式開放通車,比預計的10月15日早5天,接下來第二階段鋼便橋明(115)年1月底前完成。
公路局指出,東區養護分局日夜搶修,短短十幾天動員超過500人次,克服河川水位、水量不斷變動的施工環境,完成數度水路改道及三道涵管埋設,各種大型機具輪番進場,期間並與相關機關積極協調配合下,順利於今日下午3點開放通車,比預定10月15日通車的目標,提前5天。這將大大紓解斷橋造成的不便,也讓救災與鄉親的通行更順利。
現正最夯:賴總統雙十國慶講話 北京重批「冥頑不化」 曝露「這3者」本性 台灣兵兇戰危
另外,公路局也進一步解釋,馬太鞍溪橋的交通採三階復建,目前第一階段的涵管便道通車目標已完成,後續第二階段鋼便橋將於10月15日起進場施工,預計明年1月底前完成;長期的正式橋重建方案,已同時辦理設計工作,以115年底前先完成北上線永久橋梁供雙向通行,並以116年全橋改建完成為目標。
今天通行的涵管便道採南下、北上分離方式設置,利用現有市區道路單向行駛。河中涵管便道寬度6公尺,南下線位於原橋上游約240公尺處、北上線位於原橋下游約35~90公尺;南下線入口為台9線231k+724,出口233k+047,北上線入口233k+423,出口231k+724,限小型車(5噸以下車輛)通行,限速30公里/小時。
通車初期先開放小型車(含自行車與行人) 及搶救災車輛通行,後續視通車情形滾動檢討逐步放寬,因應便道安全管理需求,已將中央氣象署雨量站及雷達回波強度等相關氣象情資,納入封路管理機制滾動調整,水位計已設置於涵管便道及上游2公里處,可即時監測水位變化。
當前熱搜:把它踢出北約! 「這國」拒絕增加軍費 還「徹底擱置」購買F-35 川普怒了
並已於南、北二端堤頂上設置CCTV,以即時影像監看河床水位變化及便道通行狀況,並於便道堤頂上24小時配置監看警戒人力,全時監控上游的降雨與河川水位變化,以利提前啟動預警機制及採取封閉管制,確保便道通行安全。提醒用路人依照指示牌面及現場指揮人員指揮通行。

馬太鞍溪涵管便道路線和指引牌面。 圖:公路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