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舊高雄高爾夫球場轉型而成的70公頃綠地「高雄果嶺自然公園」,今(10)日由高雄市長陳其邁正式宣布開放供民眾使用。回顧過去20年,高雄透過一次次「空間的打開」,從面海的港口、軍事營區乃至這座長期只有少數人專用的球場,逐步把被圍籬與禁制的土地還給市民,形塑自然、文化與市民共生的城市氣質。
在多數市民的記憶裡,20年前的高雄港還是一堵看不到盡頭的高牆。長長的圍籬讓人與大海保持距離,港內是軍港與貨櫃碼頭,對外界關上大門。雖然高雄自稱「海洋首都」,但對老一輩高雄人而言,靠近港邊實為一種奢侈的期待。
現正最夯:驚傳于朦朧的「虐待直播」在暗網流傳! 要價高達10萬美金 網稱已送FBI調查
2005年,高雄市府啟動不可能的任務,時任代理市長陳其邁親自奔走於交通部、港務局與國防部之間。然而軍方主張港口是役男赴前線的歷史見證,應予保留;港務系統則憂心貨櫃作業與效率受影響。市府端出的方案是,軍事功能相對較低的13號碼頭先行釋出,重新規劃貨車動線,同時保留部分圍牆作為歷史痕跡,兼顧安全、效率與記憶。
折衷方案最終獲得認同,2005年10月30日,13號碼頭完成任務交接;隔年秋天,最後一段圍牆在市民及前現任代理市長陳其邁、葉菊蘭拉繩下,緩緩倒下。見證者回憶,那一刻夕陽灑落港灣,令人感動永生難忘。圍牆的消失不只是地景的變動,更是集體心理的釋放。自此,高雄開始面向大海,城市的海洋性格逐漸重現,臨港空間開放的序幕也由此揭開。
港區的打開帶來一個追問:城市裡還有哪些空間應該歸還給市民?答案很快落在衛武營。這片47公頃的土地,自日治時期起即為軍事設施,戰後轉為國軍營區。40多年來,鐵絲網、哨所與禁制牌形塑了周邊居民對這片土地的想像:它是城市裡的一塊空白。
現正最夯:中國艦艇被拍到在「這裡」集結 外媒:疑似進入高度戰備狀態
1990年代,隨著軍隊精實,地方文史與環保團體發起「還我衛武營」倡議。1999 年,社團多次串聯遊行,呼籲打開圍籬;2003年後,中央與地方展開多輪協商,討論土地釋放的方式與步驟。其間,市府立場逐漸明朗:不僅要解禁,還要將衛武營定位為文化場域,而非僅僅是一片綠地。
同樣在當時代理市長的陳其邁,明確表達支持,積極與中央對話。當年他持的觀點是:衛武營應成為承載城市文化的舞台,讓自然留白與藝術表演並存,也為後續規劃定下基調。2018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落成啟用。園區同時擁有大片草地與森林,以及規模居亞洲前列的表演藝術場館。市民在草地上跑步、野餐,在劇院裡欣賞歌劇與音樂劇。從軍事禁地到文化殿堂,衛武營見證了城市精神的躍升,也使高雄擁有了一座能與世界對話的舞台。
若說高雄港與衛武營回應的是歷史遺留的封閉,果嶺自然公園的誕生,則把焦點帶向當代的公共公平與環境永續。原高雄高爾夫球場1960年代啟用,是南部少數的高規格球場。70公頃的綠地,平均每天只供200名球友使用。對一座公共資源尤其都市綠地有限的城市而言,專屬少數人權利自去年球場爆發租約爭議和非法使用農藥後,終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
當球場退場呼聲浮上檯面,社會意見立刻形成分歧,保留球場以維持歷史與傳統、引進大規模開發以增加稅收與就業,或是回歸公共共享、成為全民使用的自然資產。爭議過程激烈,俱樂部會員與員工也多次表達不滿進行抗爭,如何兼顧權益與長遠公共利益,成為決策關鍵。
最終,陳其邁選擇公共利益與自然永續的路徑,果嶺自然公園10月10日連續假期起正式對外開放。過去專屬少數人的綠地,從此將可容納每天數以千計市民入園。園區擁有7.2公里的步道,以及樹蔭乘涼、親子休憩的環境,並有濕地及白鷺鷥、紅冠水雞、松鼠等生態亮點。現場2,600多株喬木,由市府為每棵樹木掛上名牌,提供民眾認識樹木。市府並推出草地學堂、生態探索活動,讓綠地不只可休憩,也成為一座「會說故事」的自然教室。值得注意的是,園區並未否認高爾夫俱樂部的歷史,保留原本的果嶺和發球台、沙坑,提醒市民這片土地曾有的樣貌與記憶,兼顧傳承與未來。
從高雄港到衛武營,再到果嶺自然公園,三段看似獨立的故事,實則勾勒出清晰脈絡:一次又一次打開封閉空間,把土地交還給市民,讓城市從背對大海、圍住禁地、專屬少數的時代,走向親海、共享與永續。
這些轉型背後,有公民社群長期的倡議與參與,也有市府部門跨機關的協調推動。相關人士指出,陳其邁在過程中展現務實與堅定,在港口開放上,以協商取代對抗;在衛武營,推動文化定位;在果嶺,選擇公共利益優先。正因如此,高雄的空間解放並非零散事件,而是逐步累積的治理成果。
如今,市民可以在大港橋欣賞夕陽,在衛武營草地聽交響樂,也能在果嶺自然公園賞鳥散步。這些日常畫面,成為城市逐步解封空間的具體證明,也提醒外界: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摩天大樓的數量,而在公共空間是否真正屬於所有人。

公園保留原本的果嶺和發球台、沙坑,提醒市民這片土地曾有的樣貌與記憶。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果嶺自然公園與園外道路之間不再有隔閡。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園區擁有步道及樹蔭乘涼、親子休憩的環境。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過去專屬少數人的綠地,開放後可容納每天數以千計市民入園。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果嶺公園綠地不只可休憩,也成為一座「會說故事」的自然教室。 圖:高雄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