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6)稍早出爐,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國際合作論文這個項目的排名是倒數第二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er Education)稍早報導, 在擁有至少 20所上榜大學的 32個國家中,中國的研究品質得分位居第七,但其學術出版品中至少有一位國際合作者的比例卻排名倒數第二。
現正最夯:高市早苗的考驗: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威脅退出、黨內石破派可能造反
《泰晤士高等教育》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規模;人口眾多的國家的學者往往不太需要進行國際合作。印度和美國(程度稍輕)的國際合作水準也相對較低,這與他們的科學研究品質得分有關。
俄亥俄州立大學公共政策榮譽教授華格納(Caroline Wagner)對國際合作和科研品質數據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她表示,這些數據也反映出,儘管中國「在先端領域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傑出貢獻」,但其科學體系仍在發展中。
華格納指出,「我們看到中國存在著一種在其他科學發達國家不會看到的階層分化。在先端研究領域,中國做得非常好……但與此同時,你會看到一長串低品質研究的尾巴,這些研究來自那些沒有與國際上其他學者聯繫的學者。」
現正最夯:嗆「把賴清德X頭斬下來」涉犯2罪被辦! 館長再甩鍋:都是網軍的圈套
她將此與美國進行了對比,美國的「底層知識體系和…科學基礎非常深厚,非常複雜」。
這種模式在排名數據中顯而易見;雖然中國頂尖大學在頂尖研究品質方面與美國同行不相上下,但在一般研究品質方面卻略遜一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智利在國際合作方面排名第五,但在研究品質方面排名第 24,證明跨國合作並不等同於卓越的研究。
華格納表示,智利是少數幾個「願意投資精英科學」的國家之一——例如一個「光鮮亮麗、令人興奮」的太空計劃,該計劃涉及國際合作——但「不會再投資於其繼續保持高水平發展所需的基礎科學能力」。
根據排名數據,澳大利亞和英國在研究品質方面獲得了最高平均分,並且國際合作水平也很高。而俄羅斯在這兩個領域的得分都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