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退役空軍司令弗拉基米爾·波波夫上(9)月向媒體透露,俄羅斯新一代遠程截擊機Mig-41」(PAK DP)已完成外部設計階段,未來數年內將進入原型機製造與首飛程序。

Mig-41 想像圖。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陶慕劍觀察

據軍武評論員陶慕劍引述波波夫所指出,Mig-41 的開發並非全新構想,而是延續並改寫自蘇聯 1980 年代的高速截擊器研究成果。據報導,俄羅斯憑藉當年留存的基礎資料,力圖將老舊概念轉化為符合現代作戰需求的大型平台。據官方資料顯示,該機在 2019 年後曾進行風洞與比例模型試驗,2021 年正式進入研發階段,據推測外形是在這 2 年內設計完工的。

當前熱搜:于朦朧屍檢報告遭瘋傳!網抓包「1疑點」疑假消息

Su-57 匿蹤戰機。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陶慕劍觀察

比利時陸軍識別網站則將 Mig-41 定位為 Mig-31 的繼任者,具備極高速度與高空作戰能力,並援引各類資訊推測,該機最高可達 4 馬赫級速度、具近太空運行能力,並可能同時推出有人與無人版本,能夠攔截高超音速武器、超高空偵察平台,甚至具備反隱形戰機與反衛星任務的潛力。

Mig-31 「獵狐犬」攔截機。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陶慕劍觀察

陶慕劍整理多數外媒評論,評論認為,俄方對 Mig-41 的具體規格保密程度極高,開發時程與關鍵技術仍含糊不清。雖有報導將其描繪為「超大型截擊機」,估計機長約 25 公尺、翼展約 22 公尺、空重約 50 噸、最大起飛重量可能接近 100 噸;但若屬實,Mig-41 的最大起飛重量將超越部分窄體客機,創下戰鬥機史上罕見紀錄。

Mig-41 電腦繪圖示意圖。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陶慕劍觀察

要實現上述性能,陶慕劍指出,最關鍵的瓶頸被認為是發動機與材料技術。據評論指出,為達成長時間超音速巡航與近太空飛行,Mig-41 可能需採用改良型「產品-30」系列發動機、或結合衝壓/聯合循環等先進動力方案;而這類技術不僅研發難度高,還需龐大的生產與測試能量。

當前熱搜:對話紀錄曝!李正皓秀鐵證:王鴻薇操控聯合報抹黑潘孟安 請妳道歉下台!

Mig-41 示意圖。 圖:翻攝自 騰訊新聞@陶慕劍觀察

此外,超高速飛行對耐熱材料、隱身設計、航空電子整合等子系統提出極端要求。觀察者提醒,俄羅斯目前在 Su-57 與「產品-30」引擎的量產與配套上已有拖延,外界因此對 Mig-41 能否準時、或按設計指標完成深表懷疑。

另有外媒評論指出,即便設計圖紙完成,將一系列子系統整合到能服役的平台,遠比畫出外形困難得多。從動力、電子戰、雷達、武器與耐熱材料等各環節都必須同步成熟,否則難以達到「準六代」或真正六代機的技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