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突襲卡達引爆區域安全危機後,中東局勢迎來戲劇性轉折。9 月 17 日,沙烏地阿拉伯與巴基斯坦在利雅德簽署歷史性共同防禦協議,核心條款明確規定:對其中一國的攻擊,將被視為對兩國的共同侵略。這一舉動,不僅改寫了兩國的雙邊關係,也可能徹底撼動中東安全格局。
簽署儀式上,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賓·沙爾曼與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共同落筆,並熱情擁抱。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元帥也親臨現場,顯示這項協議的軍事分量。沙方更在夏巴茲專機抵境時,派出四架戰機護航,突顯高度重視。
延燒焦點:謝步智觀點》入侵北約領空+聯合軍演 普丁真正目標是「這裏」 恐引爆三戰
分析認為,此次結盟有兩大背景。首先,是以色列不久前對卡達發動的突襲行動。卡達雖與以色列保持密切聯繫,甚至協助調停以哈談判,仍在毫無預警下遭空襲,多名哈瑪斯領導人與卡達官員喪生。美國坐擁卡達最大空軍基地卻袖手旁觀,讓海灣國家驚覺:在以色列問題上,美國未必可靠。

其次,是巴基斯坦在近期印巴衝突中展現的軍事實力。巴方宣稱,憑藉中製殲-10 戰機擊落多架印度戰機,包括法國造「陣風」。雖然印度也聲稱擊落巴方飛機,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巴基斯坦空軍的表現不容小覷。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是伊斯蘭世界唯一的核武國家,天然具備戰略威懾力。
從實力互補角度來看,巴基斯坦軍力雄厚卻經濟疲弱,而沙烏地財力充裕卻缺乏硬實力,雙方合作正好形成「一強一富」的結合。實際上,兩國早在 1951 年簽署《巴沙友好條約》後就保持軍事合作,在海灣戰爭與葉門內戰中,巴基斯坦都曾出手相助。此次協議不過是將這份傳統聯繫制度化、明面化。
至於是否涉及「核保護傘」,沙烏地高級官員僅模糊表示,協議涵蓋「所有軍事手段」,暗示雖未明說,但已包含戰略威懾層面。

至於是否涉及「核保護傘」,沙烏地高級官員僅模糊表示,協議涵蓋「所有軍事手段」,暗示雖未明說,但已包含戰略威懾層面。圖:翻攝自百度
這份協議引發連鎖效應。首先,印度勢必感到不安。沙烏地長期在印巴之間保持平衡,如今卻向巴基斯坦傾斜,恐引發印度強烈不滿。其次,美國與以色列長期掌控中東安全格局,如今沙巴結盟,等於在美國退卻的陰影下,開啟屬於伊斯蘭國家的新型安全方程式。
有分析直言,此舉或將吸引更多海灣國家加入,甚至形成以巴基斯坦為軍事核心、以沙烏地為資金後盾的「伊斯蘭防禦聯盟」。一位巴基斯坦觀察家評論指出:「對沙烏地而言,這意味著在失去美國信任後找到新的安全保障;對巴基斯坦而言,則是在海灣地區站穩腳跟,確保能源與外交利益。」
至於未來如何演變,尚難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沙烏地與巴基斯坦的這一握手,已為中東安全局勢注入全新變數。正如有網友所言:「對美國與以色列來說,控制中東安全的時代已經結束。」

有分析直言,此舉或將吸引更多海灣國家加入,甚至形成以巴基斯坦為軍事核心、以沙烏地為資金後盾的「伊斯蘭防禦聯盟」。 圖:翻攝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