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區模擬考作文題目「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引發關注。長期推動「代理孕母」的民眾黨立委陳昭姿今(10)日臉書發文表示,命題令人感到不適,甚至有種被迫代入一個不真實、難以承受情境的感覺。

陳昭姿說,昨天在 Threads 上看到許多高中生討論北模作文題目「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命題令人感到不適,甚至有種被迫代入一個不真實、難以承受情境的感覺。

延燒焦點: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北模作文題目Threads掀爭議 慘被吐槽:我媽為何要違法?

陳昭姿說,她能理解同學們的感受。作文確實可以探討社會議題,但題目設計應該保留空間,讓考生能選擇立場、自由發揮。然而這次的題目卻將學生鎖在單一敘事中,剝奪了自由表達的可能。這不是鼓勵思考,而是限制思考。

陳昭姿說,若出題者希望設計一個能引導正反思辨的「知性題」,題目可以是「是否支持代理孕母法制化」;若想做成「情意題」,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抒發情感,題目情境可以設計為,若生在代孕合法的國家,「我願意成為代理孕母嗎?」這樣的設計,或許較能引導思考,也更尊重學生的感受。

​陳昭姿說,回到代理孕母議題,她長期關注人工生殖與代理孕母政策,一直以來都認為代理孕母的核心價值在於「自主性」。

陳昭姿說,當一位女性選擇成為代理孕母,這應該是基於她的自主意願與身體決定,而非他人強加的角色。可惜這次的作文題目正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讓學生必須想像「媽媽被決定成為代理孕母」,卻完全沒有問過媽媽的意願。

陳昭姿說,同樣地,她也看到有同學疑惑:「我媽媽成為代理孕母,我爸同意了嗎?我同意了嗎?外公外婆同意了嗎?」其實這樣的思考也忽略了自主性。因為一個女性是否成為代理孕母,不需要誰的允許,只要條件符合法律規範、經專業醫師評估身心條件合適,最重要的是她本人同意,這就是自主性。

陳昭姿說,最後,她想對參加這次北模的同學們說:你們感到的不適是真實的,你們的聲音也值得被聽見。如果有任何關於代孕的議題想討論,無論立場,我辦公室的大門永遠敞開。

此次模擬考作文題目為:

代理孕母(Surrogacy)是一種人工生殖方式,指一位女性為他人懷胎、生產,再將孩子交由委託者撫養。依受精卵來源與基因關係,可分為:
•傳統型代理孕母:使用代理孕母本人的卵子,與委託方精子結合,因此代理孕母與孩子有血緣關係。
•妊娠型代理孕母:使用他人(例如委託夫妻)提供的受精卵,植入代理孕母體內,代理孕母僅提供子宮,與胎兒無基因關係。
世界上已有國家(如美國部分州、英國、加拿大等)對代理孕母進行合法管理,但也有不少國家明令禁止或高度限制此制度。目前臺灣法律(《人工生殖法》)尚未開放代理孕母制度。
2023年,立法院有委員再度提出「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嘗試開放妊娠型代理孕母,但尚未進入實質審議。醫界多支持在嚴格條件下開放,但婦女團體、兒童權利倡議者則持保留態度,擔心女性淪為生育工具。
(參考來源:中央通訊社《代理孕母行不行?爭議30年未解 看懂正反論述、各國現況〉)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說:我的媽媽幫別人把希望帶到這世界。我不知道未來我是否也有這樣的勇氣,但我知道她有,她教會我愛,也教我怎麼給。」
「我曾看見媽媽輕輕撫摸著隆起的肚子,她說這是幫助他人實現夢想的證明,那輕撫的手,
彷彿在傳遞一種無私的關懷。這讓我明白,愛有時候不僅屬於血緣,還可以跨越界線。」「媽媽懷著的孩子,不是我弟弟,也不是我妹妹,卻曾經在她身體裡待了十個月。他不是我們家的人,卻也不是毫無關係的『別人』。我怕有一天,她會懷念那個孩子多過我;也怕我們的家從此多了一個說不清楚的空位。」
「我不是討厭媽媽去幫助別人,我只是害怕——有些幫助,會悄悄改變我們之間的關係;有些選擇,不只是媽媽的身體在承擔,而是整個家庭都在承擔。」
(引自四位青少年對母親擔任代理孕母的心聲改編)
若臺灣代理孕母合法後,你的媽媽決定成為代理孕母,為無法生育者懷胎生子,你可能會感到敬佩與驕傲,也可能會覺得擔憂與困惑。因此,請你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一篇文章,設想媽媽決定成為代理孕母後,到懷孕生產的過程,你的思考與情感轉折。你可以選擇任何立場,但請誠實地寫出你內心的掙扎與不安,或是理解與感動,請以「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為題,撰文一篇,文長不限。(占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