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交部長布德里斯(Kęstutis Budrys)9 日表示,該國新政府將修改對中國政策草案,以反映中國作為全球安全威脅的角色。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稍早報導,立陶宛新政先前已登記的文件刪除了相關措辭,轉而強調恢復與北京的外交關係。

當前熱搜:「柯文哲故意激怒北檢!就是要檢提抗告」張益贍曝柯盤算 網讚一針見血

布德里斯告訴記者,「我們將就該條款的修改提出一些建議。部分措辭可能在協調政府政策的過程中被遺漏了。」

布德里強調,中國仍然是一個挑戰。 「中國正在多個方面加劇我們面臨的新威脅,包括歐洲安全和經濟安全,直接或間接地使俄羅斯能夠繼續侵略烏克蘭,採取不公平的經濟行為以及其他各種行動。顯然,這是對整個現有世界秩序的重大系統性挑戰。」

即將卸任的帕盧卡什(Gintautas Paluckas )政府曾明確表示,中國正對立陶宛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構成日益嚴峻的挑戰,理由是中國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其在白俄羅斯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相較之下,即將上任的新總理魯吉尼耶(Inga Ruginienė)9 日提交給議會的計劃刪除了上述措辭,僅表示其內閣將尋求「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使其達到與其他歐盟國家同等的水平」。

魯吉尼耶表示,她將敦促北京回應帕盧卡斯內閣先前提出的重建關係的提議。她也明確表示,目前沒有計劃更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而這正是爭端的核心所在。

2021 年,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的名義開設辦事處,引發兩國關係裂痕。北京方面認為,這一稱呼是支持台灣的建國主張。歐洲其他地區的類似機構通常使用「台北」的名稱。自 5 月中旬以來,立陶宛一直沒有派駐任何中國外交官。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9 日也警告稱,這項倡議必須是相互的。 「我認為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沒有問題……但你知道,就像一家人一樣,必須有共同的願望,目前,我們看到中國缺乏真正真誠地改善關係的信號。」

立陶宛國家安全顧問馬圖利奧尼斯(Deividas Matulionis)9 日稍早強調,措辭的改變並不意味著立陶宛放棄了先前的立場。

目前,維爾紐斯仍在等待北京方面就恢復關係作出回應,同時重申台灣代表處將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