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自9月5日至11月16日展開,結合藝術、教育與建築,第三屆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策展主題,透過馬祖傳統捕魚工法「拍楸」傳達馬祖人面對大海的韌性與集體記憶,並邀請世界各地的共55組藝術家參展,融入軍事遺跡的文化背景,透過地景裝置、錄像、聲音藝術與社區共創,體驗「島嶼即展場」的獨特魅力。

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十年為願景、每兩年舉辦一次,結合藝術、教育與建築,旨在透過策展與地方創生,活化四鄉五島與海洋文化,並將藝術融入島嶼的日常。活動同時以「跳島旅遊」的形式展開,讓參觀者欣賞作品之餘,也能體驗馬祖獨特的風土人情。

現正最夯:行政院前院長張俊雄辭世、享壽87歲 賴清德哀悼向家屬致意

第一屆以「島嶼釀」為題,帶領人們探索馬祖文化底蘊;第二屆以「生紅過夏」,象徵能量累積與蛻變;今年第三屆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策展主題。「拍楸」是馬祖世代傳承的重要捕魚工法,需全村動員,連續十多天在海中立下竹樁為漁網定錨,象徵與海共生的智慧與信仰。

策展團隊以此為名,傳達馬祖人面對大海的韌性與集體記憶。邀集來自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澳洲與西班牙等地共計55組藝術家參展,將南竿、北竿、東引、莒光等島嶼轉化為藝術舞台,透過地景裝置、錄像、聲音藝術與社區共創,演繹島嶼的邊界文化、歷史記憶與當代表達,讓遊客漫步於聚落巷弄或軍事遺構間,皆能與藝術作品不期而遇,體驗「島嶼即展場」的獨特魅力。

今年的藝術作品豐富多元,走進八八坑道,欣賞韓國藝術家鄭然斗以聲光影像創作的《第88號記憶的顫音》,將軍事遺跡與酒甕記憶交織成多重感官體驗;在梅石軍官茶室,彭雅倫以《白馬非馬》轉化女神信仰與女性生命力,而曹筱玥的VR作品《藍眼淚》則結合在地傳說與沉浸式科技,帶領觀者進入馬祖特有的海洋浪漫。

全站首選:管仁健觀點》黃國昌養的狗仔 也有在跟柯文哲嗎?

另外,由藝術家林銓居以陶土花朵創作《菊花五千朵》,在曾經肅殺的炮口坑道中營造療癒氛圍;馬祖日報故事館展出吳柏葳的《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透過公眾參與以大型照相館影片連結世代記憶;北竿大坵島,與野生梅花鹿群近距離互動,體驗島嶼純淨的徒步慢旅。

接著造訪芹壁聚落,欣賞許家維的《鐵甲元帥三部曲》與《御甲戲園》,真實記錄當地素人京劇團的排練故事,展現信仰、藝術與社區力量的結合,並沉浸於石頭屋聚落與海景相互輝映的氛圍。壓軸行程則來到北竿發電廠,參觀阮義忠的《時間行者》、一隱照明設計團隊的《軍魂之光》等作品,見證工業遺構在當代藝術詮釋下的全新風貌。

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最大特色,是將藝術帶進坑道、據點、聚落、港口與自然景觀,讓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走進島嶼的歷史與日常。這種「與場域共生」的展覽模式,不僅展現馬祖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讓旅人在旅途中自然融入藝術氛圍。

朱威龍-漁夢。   圖:交通部觀光署/提供

77據點-等待美術館。   圖:交通部觀光署/提供

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   圖:交通部觀光署/提供

國際藝術島主視覺。   圖:交通部觀光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