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自由倡議黨(IL)國會顧問暨國際關係專家葛梅斯撰文指出,歐洲對台灣議題的討論長期被視為外交上的附帶補充,被納入更廣泛的中國議題和戰略自主辯論中,但此做法已不符現實。

台北時報(Taipei Times)今天刊登葛梅斯(João Pedro Gomes)題為「歐洲不能對台灣議題默不作聲」的投書。他提到,台灣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核心,一旦遭封鎖或軍事攻擊,不僅會破壞東亞穩定,還將影響歐洲工業、醫療體系和民生。

現正最夯:雨至少連下5天共伴 氣象署揭降雨時序圖

他說,與台灣往來的理由不只限於經濟層面,台灣是多元民主政體,在一個專制勢力展現自信的地區,台灣默默證明繁榮與自由可同時並存,若歐洲聲稱捍衛法治與人性尊嚴,就不能只將台灣未來視為單純儀節問題。

他強調,許多國家仍將對台政策視為對中政策一環,「這是戰略上的謬誤」,在供應鏈、網路韌性、衛生安全和航空標準上,台灣是極為重要的夥伴,歐洲愈晚行動,就愈難培養未來危機發生時所需的合作習慣。

葛梅斯認為,應有更多歐盟成員國成立或升級在台代表處,派遣經濟、科學、文化事務專員,以支援歐洲企業,並吸引台灣方面的投資;歐洲也應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因為全球安全仰賴充足的資訊。

全站首選:不受明年度總預算審查進度影響 軍公教年終獎金發放日確定!

他舉例,台灣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及早採取有效應對措施,卻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衛生大會(WHA)之外,這清楚顯示政治如何破壞集體安全,同樣道理也適用於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機構。

葛梅斯寫道:「更明確的對台政策,並不排除與北京對話,而是強化歐洲在其中的立場。模稜兩可或許讓人覺得安全,但危機發生時卻往往不然。」

他指出:「沉默不再是謹慎之舉。如果歐洲希望被視為地緣政治重要一員,就必須在關鍵時刻證明歐洲有此實力,而現在的台灣議題就是這種關鍵時刻。」

自由倡議黨成立於2017年,目前是國會第4大黨,上月提出兩項友台決議案,一項建議政府透過國家貿易機構或文化機構在台灣設立代表處,一項建議政府將台灣相關領事和行政事務從中國所轄的澳門轉移到葡萄牙駐東京大使館或其他地方,兩案將送交國會全會討論表決。

葛梅斯當時也以「不屈之島」為題投書葡萄牙「觀察家報」(Observador),提及「台灣不只是政治典範,也是現代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人不論自覺與否,每天都依賴著台灣,因為用於飛機、汽車、電腦、醫療設備的半導體和晶片都來自台灣,因此捍衛台灣等於保護全球經濟支柱,也是在守護亞洲自由的道德典範。

他強調,支持台灣並非敵視中國,而是一種對普世原則的尊重,這些原則正是國際法的根基。

他最後寫道:「台灣在準備,卻不恐慌;在訓練,卻不以戰為常;它建造防空避難所,同時也建造跨越國界的橋梁。這種在逆境中保持平常心的韌性,或許正是台灣最偉大的成就,這是一堂無聲卻深刻的課:勇氣並非沒有恐懼,而是拒絕讓恐懼主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