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高調舉行「九三閱兵」的餘波尚未散去之際,9月5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一道極具話題性的行政命令,將「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暫時更名為「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 DoW)。這場命名改動,不僅復活了二戰前的歷史稱呼,更像是為當前美國外交與軍事戰略披上一層刻意粗獷的修辭外衣,一場語言與政治的雙重實驗正式上演。
白宮宣稱,這是川普重返白宮短短228天內發布的第200道行政命令,頗具宣示意味。然而根據美國法律,部門更名需經國會立法,總統行政令僅能賦予「次級名稱」的象徵地位。但這絲毫未妨礙行政體系全速運轉——五角大廈官網與識別系統全面更新,DoW字樣一夜之間遍布各處,其全新使命聲明更是直白得毫不含蓄:「戰爭部提供阻止戰爭及確保國家安全所需之軍事力量。」
當前熱搜:大罷免3小時座談 賴清德:股市最高及經濟亮眼、我們沒放棄理由
修辭,不再是語言的裝飾,而是國家意志的武器。
事實上,這場看似惡搞般的命名鬧劇,實則映照出美國國防制度的深層演化邏輯:1789年設立戰爭部,與年輕美國的西部擴張密不可分,軍事力量是開疆拓土的必要條件;1947年《國家安全法》,將戰爭部與海軍部合併為「國防部」,標誌著美國從建國期的進攻性國家,轉型為冷戰時期維穩型超級強權;當代五角大廈,已成為全球最大軍政決策中樞,是總統、國會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之間高度制度化制衡的場域。
因此,戰爭部的「復活」,不是制度的調整,而是川普式政治的一種語言劇場。他無意改變體制運作,但卻巧妙地用語言挑釁體制邊界,讓象徵先行、讓氣勢壓倒程序,這正是川普政治風格的核心:在制度內搞破壞,在象徵上搞造勢。
五角大廈依然屹立不搖,但川普讓我們看到,語言可以如何成為一場政治權力的快閃突襲。
對照之下,北京的「國防部」更像是一個託詞,一面虛妄的制度鏡像。
位於復興路的八一大樓,雖名義上是中國國防部的所在地,實際上卻是中央軍委與總部機關的合署辦公場所。國防部這裡既無完整的司科設置,也無副部長協調,更無組織架構的自主權。這不過是一個被懸掛起來的部門招牌,背後什麼也沒有。
自1954年憲法起,中國的國防部就被架空。林彪擔任國防部長期間,真正的軍權來自黨內軍委;1982年憲法乾脆將「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明文列為全國武裝力量的唯一領導機關,讓國防部正式從制度設計中降格為對外的公關單位。
換言之,中國的國防部只有新聞稿,沒有指揮鏈;只有見面會,沒有軍令狀。它不是軍事系統的中樞,而是外交場合的禮儀官。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現任部長董軍,既非國務委員,也不在軍委委員序列之內。這樣的設計讓國防部淪為政治舞台上的紙紮人偶,沒有任何握權功能,只能擔任軍委對外的喉舌和對內的象徵性遮羞布。
兩個國防部的命運如此迥異,揭示出兩種體制的本質落差:
在美國,國防部是軍政體系的實質核心,即使名稱再戲劇化,權力仍牢繫於三權分立與制度分工的鋼架之中;
在中國,國防部是一面權力幻象的折射鏡,即使名稱再響亮,內裡卻空空如也,不過是黨國體系的修辭工具、軍委的外交窗口。
五角大廈是制度機器的實體,而八一大樓內的國防部,則是一張軍事外交的紙面標語。
結語|當國防部成為修辭幽靈
當我們將五角大廈與八一大樓並陳,問題已不再是「名稱」上的表面遊戲,而是關乎制度的本質提問:
何謂國防部?是握有指揮權的實體,還是充當外交儀式的符號?
是制度中樞,還是黨國敘事的擋箭牌?
是國家治理的主體,還是語言政治的附庸?
在美中對抗的新冷戰格局下,這些問題不只是政治語言的修辭戰,而是制度穩定性的根本考驗。
制度可以被語言粉飾,但無法永遠靠語言維繫其正當性。無論是「戰爭部」還是「國防部」,當語言煙幕散去,最終決定體制實力的,不是它叫什麼,而是它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