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再傳出2例類鼻疽死亡個案,使這項與環境高度相關的疾病威脅再度浮上檯面。疾病管制署今(2)日證實,上週除了2名先前已通報的類鼻疽患者不治身亡,國內還新增了5例類鼻疽及3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官方警告,這兩種病菌都與接觸受汙染的水土環境有關,民眾在風災後清理家園或進行戶外活動時,務必加強個人防護。

上週新增的5例類鼻疽個案全數集中在南部地區,患者年齡分布在30多歲至60多歲之間,其共同點是均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他們多半是因發燒、咳嗽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就醫,其中2人經疫調確認有汙水汙泥接觸史。此外,上週不幸病逝的2名患者,分別為南部70多歲男性與90多歲女性,兩人皆有慢性病史,於8月中旬發病後病情惡化,於下旬宣告不治。

全站首選:中興大學新生訓練出現「防鵝SOP」!引校友共鳴:被鵝追是必修課

與此同時,鉤端螺旋體病上週也通報3起本土病例,患者來自北部及中部地區,年齡介於50多歲至70多歲。其中2名個案在潛伏期內均有接觸汙水或鼠類出沒等高風險環境的紀錄,經治療後皆已順利出院。

從今年度的累積數據來看,類鼻疽本土病例已達55例,含7例死亡,是歷年同期的第三高點,僅次於2024年及2005年。疫情熱區高度集中在高雄市,佔了41例,患者年齡層以65歲以上族群為大宗。至於鉤端螺旋體病,今年累計37例本土病例,疫情則相對分散於13個縣市,病例數低於近5年同期。

疾管署解釋,這兩種疾病的傳播途徑皆與環境息息相關。類鼻疽的病原菌主要藏匿於土壤與積水中,尤其在大雨過後更容易傳播;而鉤端螺旋體則是經由受感染的動物(特別是老鼠)尿液汙染水源與土壤,再透過人體皮膚傷口或黏膜侵入。農民、畜牧業者等為高風險族群。

疾管署強調,民眾若在清理家園或工作後出現不明原因發燒等症狀,若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燒等症狀,應盡快就醫並主動告知是否有污水、汙泥或動物接觸史,以利醫師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