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許多人之所以感覺老得快,其根本原因並非年齡增長,而是體內的慢性發炎所致。他說明,這種「炎症性老化」的根源,來自於細胞內的能量工廠「粒線體」發生了故障,因此他強調,抗氧化與抗發炎不僅僅是保養口號,而是從最根本守護細胞健康、延緩老化的核心策略。
張家銘表示,他在診間觀察到許多慢性病患者,愈來愈體會到粒線體的健康狀態,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老化速度與生病與否。他說明,粒線體如同細胞裡的小型發電廠,負責將食物轉換為能量,供應人體進行走路、思考甚至呼吸等所有活動。然而,這個發電過程會產生副產品,也就是活性氧族(ROS),好比發電時冒出的火花。張家銘指出,正常情況下,身體的抗氧化系統能有效處理這些火花,但一旦火花過多無法清除,就會形成氧化壓力,進而損害DNA、蛋白質及細胞膜,導致細胞損傷甚至死亡。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研究發現,當粒線體這座工廠老化或維修不良時,會產生更多的活性氧族,並釋放出損傷訊號。這些訊號,包含粒線體自身的DNA、RNA、ATP與ROS,會被身體誤判為危險警訊,導致免疫系統長期處於「誤報警」的戒備狀態,最終引發慢性發炎。他特別指出,「所以說,發炎不是單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是粒線體本身壞掉之後,在亂放訊號。」這種慢性的發炎反應,正是糖尿病、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許多現代文明病的幕後黑手。
基於此,科學家提出了「炎症性老化(inflammaging)」的概念。張家銘解釋,這意味著慢性發炎就像一團文火,長期在體內悶燒,導致身體功能提早衰退。他強調一個核心觀念:「我們不單是因為年紀變大才發炎,而是因為發炎,才變得老得快。」隨著年齡增長,粒線體DNA的突變會累積,能量產生效率下降,老舊的粒線體也無法有效清除,活性氧族越積越多,結果便是慢性發炎加劇,老化進程也隨之加速。
為保護粒線體,張家銘建議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在飲食上,他鼓勵多攝取富含抗氧化能力的天然食物,例如蔬菜、水果、莓果、堅果和茶類,其中的多酚、花青素、兒茶素、維生素C及E都是清除活性氧族的天然武器,並建議一個簡單原則:「餐桌上顏色愈多,粒線體就愈開心。」在運動方面,規律的有氧與肌力訓練能促進老舊粒線體被清除,並生成新的粒線體,就像是為細胞更換新電池。在作息上,他形容睡眠是粒線體的維修時間,熬夜等於強迫工廠24小時運轉,只會提早損壞。
最後在心情方面,張家銘提醒要學會減壓,因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會加重發炎與氧化壓力,他建議透過深呼吸、冥想或與朋友聊天等方式放鬆,這些都有助於保護粒線體。
張家銘總結,之所以反覆強調抗氧化與抗發炎,是因為這兩者是守護粒線體這個「健康開關」最核心的策略。他認為,只要將粒線體照顧好,老化速度就能減緩,慢性病的風險也會降低,生活品質自然能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