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發生保護令仍難防命案的家暴悲劇,引發各界關注制度缺口。衛福部長邱泰源昨(6)日於立法院明確宣示,他支持引進電子監控機制,對高風險施暴者進行科技監管,儘管現行保護令違反比率約兩成尚具嚇阻力,但為補強安全網,他承諾在一個月內召集跨部會會議,並力求半年內提出《家庭暴力防治法》的修正草案。
這項修法倡議源於朝野立委的共同呼聲,多位立委在質詢時直指,單憑一紙保護令已無法預防悲劇,防治策略應從「讓被害人躲藏」轉為「對加害者監控」。立委邱鎮軍便呼籲,應比照性侵犯強制裝設電子腳鐐。此一從源頭控管的思維,也獲得了警政署與法務部的正面回應,顯示跨部會已對此方向具備初步共識。
全站首選:川普稱在美設廠免關稅 、台積電大漲逾4% 陸行之提兩擔憂:真的沒完沒了
然而,是否必須等待新法完成才能執行,法界看法出現分歧。立委李坤城便質疑,現行《刑事訴訟法》已授權在非羈押狀態下可實施電子監控,應能直接援用。但司法院刑事廳法官呂煜仁則提醒,該法條的原始立法目的是為防範被告潛逃,若要轉用於家暴案件,執行上恐需取得加害者同意,其適用性仍存有疑慮。
現行制度的失靈,更凸顯了保護網絡的結構性漏洞。立委王育敏引用數據揭示,從2022年至2024年間,每年平均逾3300件家暴案中,最終僅約186人遭羈押,懸殊的比例揭示了檢方羈押力道薄弱的問題。面對質疑,法務部檢察司長張曉雯回應,羈押屬嚴厲的強制處分,仍須依個案證據謹慎裁定,但已通令各地檢署強化敏感度訓練,並要求警方移送時附上完整通報紀錄,供檢方做更準確的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