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稅消息指出,日本會對美國進行5500億美元的投資,同時也會開放汽車、食品貿易,讓美國總統川普對日本僅課徵15%關稅,現在球又回到台灣手上,如果沒辦法談到比日本好的稅率,會不會對產業帶來出口競爭力下滑的壓力?

分析師紀緯明表示,從動態賽局來觀察來分析,日本先選擇「投資開放市場」策略,如果順利將關稅壓回 15%,就賽局理論的講法是:日本建立了「可信承諾」,改變美國對支付意願的評價函數,這會產生新的均衡解。

全站首選:北高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若讓柯文哲投票、恐致選舉無效

白話來講,紀緯明表示,原本如果其他國家(韓國、日本、台灣)都對美國底線踩很硬,那最後很可能大家都不用讓步太多,也會換到差不多的關稅,但在日本先鬆口願意讓步後,美國就會發現:「日本可以開放市場,那韓國跟台灣為什麼不行?」所以就會有新的均衡出現,台灣是賽局理論中的Player,台灣必然要採取行動回應,不然就是會拿到一個超爛的Payoff。

紀緯明表示,台灣目前談判籌碼集中於半導體供應鏈,但在食品、汽車等議題上因為內政約束強,很難複製日本的「全方位開放」方案;但如果只是被動等待,最悲觀路徑大概就是被貼上「未讓步國」標籤,被迫落入 25% 關稅的次優均衡,出口價差瞬間擴大,削弱 ICT、機械等對美銷售競爭力。

分析師解析可能情境三種:

1、換牌:比照日本模式,以「美國製造 先進製程」為核心,宣告新增美國先進封裝或 AI 伺服器整機投資計畫,將半導體優勢轉為對美就業與稅收,形成可量化的讓步訊號。

2、分段交換:在農產品市場開放度有限的前提下,可考慮承諾逐步提高牛肉檢疫配額、放寬汽車零組件本地含量規範,以階梯式讓步換取關稅「遞減條款」,減少一次性政治衝擊。

3、外部性成本轉嫁,由於其他國家稅率更低,讓美國感受到如果對台灣單邊加碼關稅,將推升供應鏈轉往其他國家生產的「外部性成本」,降低美國強硬談判的邊際效益。

紀緯明認為,當然也有可能採取混和策略來因應,但無論如何,日本這步棋落下後,台灣的談判壓力也一定會升高(除非現在早就已經談好全面開放),最終還是要看關稅稅率數字到底會落在那裡,再思考下一步如何調整策略。

※Newtalk提醒您: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應檢視自身能力,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