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NBC》報導,中國科技巨頭華為近年來儘管遭受美國貿易限制打擊,卻仍成功轉型並崛起成為人工智慧(AI)領域的強勁競爭者,透過自主研發AI晶片、資料中心與大型語言模型,華為不僅填補了美國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在中國市場的缺口,更在多個高技術門檻領域展現實力,隨著美中科技戰升溫,華為獲得中國政府支持,成為國家AI競賽的關鍵角色,目前,華為的AI技術已應用於全球20多個產業,並在工業、醫療等領域裡實現商業化。
報導指出,華為在2019年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導致其消費者業務營收被腰斬,但逆境反而加速了華為的技術自主化進程,早在2020年,華為就已推出自主研發的Ascend 910 AI處理器,並啟動「全端、全場景人工智慧產品組合」,目標成為AI算力供應商,今年,華為又推出新一代Ascend 910C並透過「AI CloudMatrix 384」系統將384顆晶片組合成資料中心叢集,效能甚至被分析師認為某些指標上優於輝達的同類產品。
持續更新:H20晶片解禁、TSMC飆利、Amazon爆量 美股10強一次看!
綜合外媒報導,華為的技術突破不僅限於硬體,該公司開發的系統「CANN」,作為輝達 CUDA的替代方案,並開源其AI模型「盤古系列」,以拓展海外市場。盤古模型聚焦於醫療、金融、政府、工業等領域,例如,華為在曠業領域推出100多輛自駕卡車,整合5G、AI與雲端技術,實現煤炭運輸自動化,這項技術未來可複製至東亞拉美等新興市場,進一步擴大華為的全球影響力。
《CNBC》指出,華為的成功得益於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資源傾斜,美國的出口管制意外強化華為與中國政府的合作,使其成為中國AI競賽中的「國家冠軍」。諮詢公司DGA-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合夥人Paul Triolo表示,華為被迫擴展業務重心,涉足智慧汽車、作業系統、半導體等高技術領域,並在複雜環境中展現強大實力。
綜合媒體報導,儘管如此,華為仍面臨挑戰,其軟體系統尚未與常用的開發工具高度整合,開發者從輝達平台轉換的門檻較高,此外,華為與同樣被美列黑名單的中國晶片商中芯國際(SMIC)合作的先進晶片量產規模有限,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輝達在中國市場的地位,然而,華為的長期佈局顯示其野心不僅限於晶片,而是涵蓋整個AI價值鏈,包括運算、模型與應用。
根據報導,華為的雲端服務「華為雲」也成為AI戰略的重要支柱,2023年,華為的ICT基礎設施業務營收達人民幣3620億元,成為最大收入來源,華為雲運營的AI資料中心佈建了Ascend晶片與CloudMatrix系統,為盤古模型提供訓練與運行所需的計算能力,分析師預測,未來5到10年,華為或將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在新興市場複製其電信業務的成功模式,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AI領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