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教授協會、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台灣青年基金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教師聯盟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線上直播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28場(「認識中國」系列第31場),主題:「當記憶被刪除,未來如何書寫?審查、禁忌與被刪除的真相」。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不同人、不同勢力都在影響我們如何回顧歷史。我們的歷史並非一成不變,反而不斷被重塑,是政治權力競逐的重要場域。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指出,記憶刪除並不只是中國獨有的,也包括「過去的台灣」,本週的講座也想邀請大家思考,當真相被阻斷時,我們要如何書寫自己的未來。目前正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出的「紅色濾鏡:中國如何讓我們看到它想要的樣子」有兩個互動裝置:「記憶刪除中」與「審查執行中」,邀請觀眾親身體驗中國如何透過輿論控制與審查制度,清除人民的記憶、重塑他們所理解的世界。而「紅色濾鏡」旁邊,還有「禁書時代」與「228事件常設展」兩個展覽,呈現戒嚴時期,台灣政府如何透過審查禁錮人民的思想與語言。
郭玫岑說,今年是二戰結束80週年,中國共產黨正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記憶重塑工程」,他們對2758號決議、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的詮釋,已到了「睜眼說瞎話」的程度。與此同時,台灣也正面臨一波又一波媒體、網路、在地協力者與國際輿論的認知與資訊攻勢。對一個主權仍在建構中的國家來說,記憶的戰場,就是主權的前線。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責任去記得、去說出那些真實存在過的歷史。我們一直以為歷史的戰爭只發生在戰場上,但其實,我們一直跟遺忘作戰。
郭玫岑續指,面對審查與遺忘,最可怕的不是被禁止發言,而是我們漸漸不再想說。當社會集體失去記憶,歷史就會被他人代筆,真相也會變成一場隨人書寫的敘事。所以我們必須不斷說、不斷記、不斷書寫,因為記憶不只是對過去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責任。今晚希望大家都能帶著問題離開,帶著勇氣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台灣的故事。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部副理黃美珍指出,新聞是當代歷史的紀錄者,央廣協助閱聽大眾認識真實中國,守護當代記憶。採訪中國異議人士往往受到各種不可思議的阻撓和妨礙,但他們勇敢而珍貴的聲音令人動容,例如胡佳在遭受監控、完全聽不見記者聲音的情況下,進行長達17分鐘的獨白,黃美珍說,「這是我永生難忘的採訪經驗」。央廣也排除萬難聯繫上戚洪,他在今(2025)年九三閱兵前夕向重慶某棟建築物投影標語「沒有共產黨才有新中國」,抗議行動受到世界關注。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藍士博分享,「時間」是歷史的重要元素,幫助我們定位與定義事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1945年8月15日終戰,但10月25日才「光復」台灣,這段時間的台灣在「無政府」的空白情況下相安無事,但接下來短短14個月就讓台灣人認清事實,爆發「二二八事件」,再來則是長達40年的噤聲。藍士博說,遺忘和世代隔閡是正常的,與人類本能對抗是「輸多勝少」,但我們仍要透過教育、轉型正義和歷史研究來努力。
作家謝宜安分析,日據時期每年執行死刑約10件,留下非常多靈異傳說;但在全台屠殺成千上萬無辜者的二二八事件,卻沒有產生任何鬼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顯示共同記憶被選擇性地扭曲與誇大。台灣直到如今還在消化白色恐怖和戒嚴的負面影響,直到40年後,才有自由慢慢訴說那段歷史,進行「記憶的轉型正義」。面對中國正在進行式的整肅記憶大工程,謝宜安說,「他們正在經歷他們的白色恐怖」,「中國已成為一個只有流言、沒有真相的國家」。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藍士博。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部副理黃美珍。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作家謝宜安。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