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過勞問題的存在,導致近年來法官、檢察官出走轉任律師,外界也憂心降低裁判品質,因此,司法過勞成為台灣司法體系迫切改革的方向。對此,大法官、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今(9)日提出三點解方,認為未來會與法務部協調,設法將法律侵害輕微的不法行為除罪化,增加告訴乃論罪名總類,促進多元訴訟外解決紛爭機制。
立法院今日召開全院委員會進行大法官被提名人資格審查,上午針對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的審查。
延燒焦點:檢察官適任大法官? 蔡秋明:司法實務經驗有助不同法律人對話
蔡秋明說明時表示,台灣當前司法面臨的困境,他以個人觀察來說,台灣檢察官、法官素質高,但手上案件太多,各級法院法官負擔沈重,不但降低審判效率,也會影響裁判品質,為了解決司法過勞問題,將是有幸擔任新職的目標,期盼得到立法、行政部門支持。
蔡秋明提出解方:第一,現有人力不足,大量增加法官助理、書記官員額是正確方向,會請人事仔細單位估算,建立合理司法工作環境,未來到底需要多少人力?會進一切努力增取員額;第二,進入審判數量必須減少,會與法務部協調,設法將法律侵害輕微的不法行為除罪化,增加告訴乃論罪名總類,促進多元訴訟外解決紛爭機制,希望減少法院入口案件量;第三,獲得社會支持前提下,提出案件處理系統,訂定AI發展指引,確保技術運用安全性、適法性。
「知道民眾對司法並不滿意,但也看到希望」。蔡秋明指出,國民法官實施後,社會反應是肯定的,未來有更多案件進入國民參審程序,為了提高人民對司法信賴,最好方式是讓民眾接近司法、參與審判工作,但人民參審耗時,未來會研究如何讓法官支持的誘因,推動一定刑度以下的國民參審案件,讓裁判術類製作更簡化。
蔡秋明提及,目前外界對司法滿意度中,民眾最不滿意的一項是量刑不當、重罪輕判,未來建立可預測、務實的量刑基準,消除外界對量刑不公的觀感。未來會把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列為改革重點,特別是被害人訴訟保障,期望透過改革,平衡保障被告及被害人的司法環境,未來提出修法時,也會進行人權影響評估,提升法案嚴謹度、透明度。
蔡秋明強調,需要與行政院溝通法案部分,本著異中求同、尋求共識,不會因為法務背景而有所偏頗,中華民國是民主國,也必須成為法治國,不是沒看見社會對司法不信任,以及憲法審判被干預的焦慮,但相信一定能堅持法治原則站穩腳步、公開審判,讓台灣司法往更合理、成熟、信賴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