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6 月 17 日舉行的第 15 屆南中國海會議中,來自波蘭、韓國、印度與加拿大的學者在壓軸場次「域外國家的角色」(The Role of Outside Parties)中,揭示各國對南中國海重要性認知的根本性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南中國海「域外國家」(Outside Parties)的參與模式,正走出象徵層次邁向實質作為;從邊緣觀察者轉向行動參與者。
在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6 月 17 日舉行的第 15 屆南中國海會議中,來自波蘭、韓國、印度與加拿大的學者在壓軸場次「域外國家的角色」(The Role of Outside Parties)中,揭示各國對南中國海重要性認知的根本性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南中國海「域外國家」(Outside Parties)的參與模式,正走出象徵層次邁向實質作為;從邊緣觀察者轉向行動參與者。
精選報導:專論》面對中國脅迫 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反激出印太盟友的韌性與團結
所謂的「outside parties」一般指的是法律或協議的「外部當事人」,可以指涉個人、團體或國家,雖然不直接關聯卻又會間接產生或受到影響。就南中國海這個議題,指涉南中國海域以外的國家。
舉例來說,韓國外交作風顯著改變、歐盟建構系統性參與機制、印度重新定位自身為「利害關係者」、加拿大則主張外交語言與政策應與變局同步調,反映全球國家對南中國海戰略價值的再評估與再投入。
會議主持人更稱此趨勢為南中國海域外國家的「戰略覺醒」。

韓國尹錫悅時代積極介入
韓國國立外交院(KNDA)東協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崔元基(Wongi Choe,音譯)指出,韓國與日本在南中國海議題上利益相近,但過去的應對卻消極被動。
在尹錫悅政府上任後,韓國的政策態度出現明顯轉變,打破長年外交沉默,積極介入區域安全事務。
自 2023 年起,面對中國海警以水砲對付菲律賓船隻的事件,韓國政府罕見表態。至 2024 年 5 月為止,韓國已針對南中國海衝突與中國脅迫行為發表 13 次關切聲明。
崔元基表示,即使中國外交部每次皆表達強烈不滿,韓方仍堅持立場,反映「新常態」已然形成。
相關報導:大衛營三方會談》印太安全的歷史性時刻 美日韓合作關係制度化
主張修復中韓關係 李在明南中國海態度待觀察
他指出,這一轉向反映韓國在戰略觀上的成熟與自信:「我們不再將自己視為開發中國家,而是區域內具有責任的利害關係者,應發揮與我們戰略與經濟實力相稱的角色。」
相關報導:
「自由擴展至北韓 才真正光復」 尹錫悅光復節發表新統一戰略
尹錫悅在脫離日本殖民的光復節 突顯日本為「合作夥伴」
印太安全的歷史性時刻 美日韓合作關係制度化
韓國新版國家安保戰略大轉向:強調韓美日合作以應對北韓威脅
崔元基也提到,近期中國在黃海(韓方稱西海)設置鋼構設施,及北韓軍事挑釁行動,使韓國在近海也面臨日益增長的安全壓力。
韓國方面,不僅面臨北韓常態化威脅與中國西海挑戰,其政策延續性亦存在變數。
崔元基指出,尹錫悅政府的政策轉向與其保守派背景密切相關,強調責任外交與戰略擴張;而新任總統李在明屬進步派,已公開主張修復韓中關係,未來是否維持對南中國海議題的積極態度,仍有待觀察。
相關報導:
內海化與作戰干擾 中國海上平台出現於韓中重疊海域
李在明領先總統民調 談務實外交應對美中對抗
韓菲軍工與海巡合作擴展
韓國的參與不僅體現在外交發聲,更在軍事與能力建構方面有具體進展。崔元基指出,現代重工已向菲律賓交付飛彈巡防艦「米格爾・馬爾瓦號」(BRP Miguel Malvar, FFG-06),未來還將交付更多輕型護衛艦與海巡艇。

相關報導:RAA首次應用!日菲海上雙邊演訓 中國雙艦緊盯不放
韓國航空工業(KAI)則與菲方簽署第二批 10 架 FA-50 輕型戰鬥機的合約,預計於 2030 年前完成交付。他形容,這是韓菲之間極具價值的國防工業合作。
韓國海事能力建設亦展現潛力。海警單位每年報廢約 10 艘退役艦艇,部分經整修後轉交東南亞聲索國。
崔元基表示,韓國海警對與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海域態勢感知與訓練合作持開放態度,但也坦言,由於海警在政府體系中屬於較低層級,缺乏足夠政治支持推動更深合作。
除雙邊合作外,韓國亦嘗試透過參與如美菲肩並肩(Balikatan)、澳洲卡卡杜(Kakadu)、澳洲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等區域性軍演擴展聯演經驗,惟資源分配與北韓威脅仍構成調度限制。
崔元基特別提到:「韓國雖有意願擴大參與南中國海事務,但海軍資源有限,北韓依然是防衛優先項目。」
歐盟27國認可南海仲裁 譴責中國灰色地帶作戰
相較於韓國的外交發聲與印度的戰略定位,歐盟的參與模式則著重於制度設計與集體協調。
波蘭羅茲大學亞洲事務中心研究員哈提斯(Mateusz Chatys)指出,歐盟對南中國海的參與可歸納為三大戰略支柱:規範影響力、能力建構與象徵性海軍部署。
歐盟全體 27 國皆認可 2016 年仲裁裁決,其中 17 國公開表態支持。
歐盟也持續譴責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化作為與灰色地帶策略,並批評其對菲律賓進行脅迫。哈提斯說明,歐盟與越南、菲律賓已建立海事安全對話機制,在菲律賓另設有涵蓋海安、網路、資訊操控的合作小組,強化對菲律賓推動資訊透明的支援。
歐盟三大支柱參與模式成形
在軍事部署上,雖然歐盟未有聯合海軍力量,但成員國正透過個別方式展現參與意志: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與菲律賓進行聯演,英國第二度派出航母打擊群赴印太;德國、荷蘭、義大利也持續派遣艦機前往南中國海與周邊區域。
哈提斯強調,歐盟可透過非對抗性的「協調海上存在機制」(CMP)制度化參與,該機制有助於協調港口停靠、聯合演訓與資訊共享。
他並在問答時補充指出,歐洲潛艦企業正在與菲律賓洽談潛艦軍購案,法國也正對印尼輸出戰機與軍艦,歐洲的軍工合作正在成為深化參與的重要管道。
此外,法國與菲律賓正協商部隊互訪協定(VFA),德國亦已與馬尼拉簽署防務協議,這些雙邊安排將成為歐盟戰略落地的關鍵環節。
「協調海上存在機制」(Coordinated Maritime Presences)
是歐盟在 2021 年正式啟動的一項安全政策工具,其主要目的是在沒有成立聯合海軍的前提下,整合歐盟各會員國在特定海域的海上部署與行動資訊,提升集體能見度、訊息共享與戰略協調,進而加強歐盟對關鍵海域的持續關注與參與能力。
此機制自西非幾內亞灣起步,已被歐盟視為無須建立常設聯軍也能展現戰略存在的替代方案。
南中國海是印度洋的延伸 印度自稱利害關係者
印度金達爾國際事務學院(Jindal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副教授巴特(Pooja Bhatt)指出,印度不應被視為南中國海的「域外國家」,而是具有明確經濟、安全與規範利益的「利害關係者」。
她指出,雖然印度官方最後一次公開數據為 55%,但按體積估算,印度 80% 的海運貨量與 90% 的貿易價值都需經由南中國海。
南中國海也是印度洋安全的延伸,任何區域衝突都將外溢至印度戰略利益範圍。
印度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航行自由原則的堅持,也使其在規範層面與本區密切相連。
南中國海為全球公域
她回顧,印度在 2016 年仲裁裁決後幾年內未明確表態,但 2020 年起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首次將南中國海稱為「全球公域」,標誌政策正式轉向。
她指出,這樣的外交立場也反映中國在印中邊境持續施壓所引發的戰略連動思維——印度無法只保護陸地邊境,也必須在海域對中國有所因應。
巴特表示,近年印度參與軍事演習與軍售顯著增加,向菲律賓輸出布拉莫斯(BrahMos)巡弋飛彈即為關鍵案例;印度也與東協各國展開聯合海軍演習,並首次進入南中國海部分海域。
印度的能力將追上意志
例如 2023 年 5 月,印度與東協 10 國海軍於南中國海舉行首屆「東協-印度海上演習」(AIME),展現其區域軍事參與度提升。
她坦言印度目前能力尚有限,但指出「能力將追上意志」,印度終將成為美國與區域國家所尋求的可靠戰略夥伴。
她也呼籲,印度應在與區域國家的雙邊與多邊聲明中更頻繁主張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法治價值落實為外交常態。
她亦建議東協國家在制定南中國海《行為準則》(COC)時,考慮納入印度等具有實質利害關係的南中國海域外國家參與,拓寬制度參與空間,提升規範建構的正當性與代表性。
「維持現狀」已過時 加拿大主張與變局同步
加拿大 MLI 研究所國際安全資深研究員米勒(Jonathan Berkshire Miller)指出,西方各國應摒棄「維持現狀」這一過時措辭,因為我們早已超出那套「維持現狀」的政策劇本(status quo playbook)。
他認為,「維持現狀」已不足以回應中國在南中國海與台灣周邊不斷重塑局勢的作為。
現狀每分鐘都在改變 早已遭系統性破壞
「我們正在面對一個每小時、每分鐘都在改變的現狀,」他表示,灰色地帶脅迫、生態改造與軍事壓力正在逐步重塑區域秩序。
他批評目前 G7 與多數民主國家仍停留在「不要改變現狀」的語言懶惰中,應正視現狀早已遭系統性破壞。
米勒表示,加拿大目前 4 艘維多利亞級潛艦平均已有 25 年艦齡,政府正研議是否將艦隊規模擴編到 8 至 12 艘。

(圖/Public Domain)
延伸閱讀:G7 外長聲明》對俄羅斯及中國立場強硬 對台表述未提一中政策
西方國家可發展「迷你多邊」 與日韓進行策略對接
加拿大也嘗試在所有東協國家設立大使館,並協助菲律賓追蹤海上非法活動,為菲律賓海巡艦艇建造與訓練上提供技術援助。
他坦言,加拿大在價值宣講上偶有過度,「有時候加拿大人在這方面可能太過自我感覺良好,但我們應該更務實一些,合作比說教更受歡迎。」
米勒也提醒,在參與模式上,加拿大與歐洲若以雙邊或西方集團姿態介入,可能招致「外來干預」印象,因此建議透過韓國、日本等區域節點國進行策略對接,發展更具正當性的 「迷你多邊」(mini-lateral) 合作架構。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國內對於是否延續印太戰略經費仍存不確定性。目前這份三年期、總額 23 億加元的戰略將於 2027 年到期,後續資源規劃尚未明朗,亦可能影響中長期參與力道。
多戰區競合 考驗南中國海域外國家承諾
與會各方皆提到分散注意力與資源競爭是持續參與南中國海議題的一大結構性挑戰。
米勒坦言,加拿大面對北極主權與烏克蘭戰爭壓力,外交與軍事資源有限;韓國則需兼顧北韓威脅與中國在黃海的作為,海軍資產相對稀缺;歐洲則須在俄烏戰爭與印太戰略之間做出資源分配取捨。
哈提斯指出,波蘭、立陶宛與捷克三國雖海事能力有限,仍派遣觀察員參與菲律賓肩並肩演習,顯示歐洲小國亦積極尋求印太參與機會。
這反映出,加拿大正試圖在有限資源中重構自身印太參與方式,以更符合現實變局的語言與行動連結。
延伸閱讀:兩個史上第一次 日本參與美菲肩並肩軍演 美反艦飛彈部署菲律賓最北端
南中國海域外國家參與 邁入支持網絡的實質階段
本場討論揭示,域外國家對南中國海的戰略認知與參與角色,正在經歷由象徵層次走向實質作為的轉型。韓國不再沉默、歐盟建立制度、印度表明立場、加拿大更新語言,這些行動反映南中國海已被視為全球安全版圖的核心區域,而非僅屬亞洲地緣邊陲。
這些參與動機雖有差異,卻在面對中國行動時展現出某種程度的價值與利益共識。與此同時,南中國海域外國家參與亦日益轉向制度建構、能力援助、科技合作等多元層面,形成非軍事性、系統性的支持架構。
對台灣而言,這股南中國海域外國家參與升溫的趨勢,正好為在安全政策仍需維持「模糊空間」的情況下,提供拓展支持網絡的實質路徑。
若能從海域監控、資訊透明、危機演練等非軍事層面切入,將有助於深化與印太安全機制的聯繫,強化區域穩定。
CSIS 第 15 屆南中國海會議:
面對中國脅迫 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反激出印太盟友的韌性與團結
中國戰略算計:從仁愛暗沙到馬辛洛克 南中國海的衝突轉移
南海切香腸、畫甜甜圈 中國與多國展開法律大亂鬥
「S-Quad」四邊機制成形 「一個戰區」構想重塑印太安保
從旁觀到介入 南中國海域外國家的「戰略覺醒」
作者:陳怡菱,報呱副主編。(本文轉載自報呱)
參考資料連結:
2025/06/17 CSIS Fifteenth Annual South China Sea Conference: The Role of Outside Par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