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截至今(20)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尚未有任何颱風生成,根據歷年資料,去年的艾維尼颱風也是在5月26日在菲律賓附近海域生成,不過去年已是自2020年以來首次5月才出現首颱。而據中央氣象署說明,今年要到5月底才有颱風訊號,不過林老師氣象站也表示,20世紀以來因全球暖化,每年颱風數量都較上個世紀下降了13%。
今年還沒有颱風生成,氣象署也說明原因,由於今年太平洋高壓軸線西伸,才會至今都沒有颱風生成訊號。而檢視氣象署颱風資料庫資料,去年(2024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的首個颱風為「艾維尼亞」(Ewiniar),於5月23日生成,並於5月26日達到颱風強度。
話題延燒:和仁到崇德還沒搶修完!「東部2路段」又傳斜吊線斷落 台鐵急封鎖修復
2023年4月20日原位於台灣東南方海面的熱帶性低壓(TD02),發展成為該年第1號輕度颱風,中文譯名為「珊瑚」。2022年西北太平洋地區的首個颱風更早,「馬勒卡」颱風於4月8日生成,後續更在4月12日增強為中度颱風。
2021年首個颱風「杜鵑」也罕見在2月18日就生成,2020年的首個颱風「黃蜂」,則是5月12日生成的。再回顧2020年前五年,2019年首個颱風「帕布」在1月1日生成,2018年首個颱風是布拉萬,於當年1月3日生成。
2017年首颱梅花則是在4月26日生成,為2017年編號第1號颱風,2016年首颱是強烈颱風「尼伯特」(Nepartak),於2016年7月3日生成,後續並轉為強颱登陸台灣,當年更造成台東災情嚴重。2015年首颱風為輕度颱風「米克拉」,於2015年1月14日形成,在關島東方海面生成。
而統計去年的艾維尼亞颱風已創下至2020年以來,首次到5月才生成當年度第一個颱風,更是1951年有統計資料以來第7次、到5月才出現首個颱風。氣象署說今年要到5月底,在南海海域才會有熱帶擾動訊號,估計會再突破去年的紀錄。
不過,氣象專家「林老師氣象站」也曾指出,今年迄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連1個颱風也還沒形成,從《Nature》的研究發現,颱風發生的頻率,在過去1個世紀裡,有非常明顯的下降,科學家表示,隨著20世紀以來的全球暖化,每年颱風、颶風和熱帶暴風或熱帶氣旋,數量都較上個世紀下降了13%。

近10年首颱生成時間。 圖:林岑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