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教會的教宗方濟各(拉丁語:Franciscus;義大利語:Francesco;西班牙語:Francisco;1936年12月17日—2025年4月21日)剛過世,由良十四世(拉丁語:Leo XIV)繼任教宗。大家會覺得很奇怪的是「Leo」為什麼翻譯為「良」而不是翻譯為「李奧」。
筆者曾在學校教西洋哲學史,談中古世紀的哲學一定會談到基督教的教父哲學與士林哲學,每次碰到教皇的名字時,都會不知道怎麼翻譯,有時候就直接用拉丁文等的原文來顯示。後來,追究下去,才知道有一些緣由。
天主教傳到東方,主要是在明朝,早期天主教的中文翻譯大多是在澳門進行的,並依照葡萄牙語的發音來翻譯,而不是直接取自拉丁文。在葡萄牙語中,「Leo」對應的詞是「Leão」,其發音較接近「雷昂」,因此在中文翻譯時,就採用了「良」這個字。
而且這種翻譯方式不僅適用於「Leo」這個字,也影響了其他天主教相關的名稱,例如:1、Benedictus(本篤)來自葡語「Bento」;2、Peter(伯多祿)來自葡語「Pedro」;3、Paul(保祿)來自葡語「Paulo」;4、John Paul(若望保祿):來自葡語「João Paulo」;5、Bethlehem(白冷)來自葡語「Belém」。
此外,Gregory通常翻譯為格里利高,但教宗 Gregory 在中文通常翻譯為額我略。例如,額我略一世(Gregory I)被稱為「大額我略」,他是中世紀重要的教宗之一。
在天主教的傳統中,人名的翻譯通常遵循拉丁語或義大利語的發音,而方濟各是來自義大利語 Francesco,這是 Francis 的義大利文形式。亞西西的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是方濟各會的創始人,以提倡貧窮、謙卑和愛護自然著稱,教宗方濟各選擇這個名字來象徵他的宗教理念。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