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今天(25日)聯合同領域多家單位及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科技平台,發布《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簡稱《報告》)。該報告基於衛星遙感與現場調查數據,首次全面評估鐵線礁與牛軛礁的珊瑚礁生態狀況,剖析沙洲形成過程及鐵線礁生態退化主因。
《報告》顯示,鐵線礁(Sandy Cay)珊瑚礁生態系統退化嚴重。2016至2024年,環礁礁盤造礁石珊瑚覆蓋面積下降約68.9%,覆蓋率極低,種類稀少,以團塊狀澄黃濱珊瑚為主,多數站點發現死亡珊瑚與斷枝,部分珊瑚因季節性升溫出現零星熱白化,且甲殼類、腹足類等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罕見。調查還發現菲律賓漁船非法捕撈及中業島違法施工,遺留漁網、塑料包裝等垃圾,部分標有菲律賓文或產地標識。
相較之下,牛軛礁(Whitsun Reef,菲律賓稱朱利安·菲利普礁Julian Felipe Reef)生態系統整體健康,造礁石珊瑚覆蓋率達37.7%,擁有14科46屬172種珊瑚,形態以分枝狀為主,魚類與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豐富,75%站點發現砗磲,甚至觀測到易危物種阿氏前口蝠鲼。然而,牛軛礁也受季節性珊瑚熱白化與人類活動影響,礁坪珊瑚低潮時暴露海面,覆蓋面積緩慢下降,附近海域亦發現漁船活動與垃圾。
《報告》確認,鐵線礁三個沙洲與牛軛礁一個沙洲均為自然形成,高潮時出露海面,高度介於1.10至1.47米,沙洲沉積物具高度同源性,未見陸源物質輸入,駁斥菲律賓所謂「中國傾倒珊瑚碎屑」或「填海造陸」的指控。沙洲上還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鳳頭燕鷗等鳥類活動。
報告指出,長棘海星暴發是鐵線礁生態退化的主因,熱帶氣旋與菲律賓在中業島的頻繁施工也加劇影響。全球氣候變暖下,海表溫度上升恐使南沙群島珊瑚白化風險加劇。未來將加強調查與保護,研究長棘海星防控機制,減少人類活動衝擊,維護珊瑚礁生態多樣性與穩定性。
中國曝光《報告》的目的在以科學為基礎,結合政治與環境議題,強化自身在南海爭議中的立場。明確指責菲律賓在中業島的非法施工與漁船捕撈,認為其加劇鐵線礁生態退化,並駁斥菲律賓關於「中國傾倒珊瑚碎屑」或「填海造陸」的指控。反制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輿論攻勢,也試圖通過科學證據強化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主張與合法性,削弱對方立場的正當性,爭取國際社會認同。

中國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發布《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圖為中國指責在鐵線礁水下發現菲律賓的人為棄置物。 圖:翻攝陸網/環球網

中國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發布《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圖為中國指責在鐵線礁水下發現菲律賓的人為棄置物。 圖:翻攝陸網/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