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誕生時,社會焦點常放在媽媽身上,關注她的身心變化,但另一端,那位在產房外微笑的爸爸,可能也正在承受巨大的情緒風暴。對此,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男性也會罹患產後憂鬱症,而且比例遠比想像中更高,若忽視,恐對整個家庭造成長期影響。
黃軒表示,根據發表於《JAMA》醫學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研究,全球約有10%至25%的新手爸爸,會在寶寶出生後1年內出現憂鬱症狀,並且在第3至第6個月達到高峰。這項數據揭示,男性產後憂鬱症(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是真實存在的醫學問題,卻長期被忽略。
黃軒指出,這樣的心理困境不只是短暫的低落,而是一場沉默卻深遠的家庭風暴。他引用研究說明,造成男性產後憂鬱的原因複雜且多元,包括角色壓力、伴侶變化、生理轉變及睡眠剝奪等。新手爸爸常在「當好爸爸、顧好老婆、賺錢養家」等多重角色中疲於奔命,即便內心混亂,也難以啟齒。
當媽媽出現產後憂鬱時,爸爸也容易被捲入情緒黑洞。研究顯示,此時爸爸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會增加超過2倍。而在生理層面,科學家也發現,男性在育兒期間體內睪固酮會下降、催產素上升,這些荷爾蒙變化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
黃軒指出,社會對男性的情感表達仍設下「不能哭、不能軟弱」的框架,使得許多爸爸即使感到痛苦,也選擇否認或壓抑。他強調:「壓力沒有出口,就會變成內傷。」
而不同於傳統對憂鬱症的印象,男性的症狀往往不會表現為哭泣或悲傷,反而更常出現易怒、過度加班、對家庭冷淡、沉迷手機、酗酒或濫用藥物等行為,嚴重時甚至可能產生自殺傾向。這些「非典型」症狀也讓診斷更加困難。
那該怎麼幫助這些默默崩潰的爸爸?黃軒提出四大方向,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正視這個議題。他強調,開放溝通是關鍵,夫妻間應勇於表達與傾聽彼此的情緒,其次是鼓勵爸爸尋求心理諮商與專業治療,當有需要時,接受抗憂鬱藥物也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此外,建立支持系統同樣重要。親友的理解與陪伴、爸爸間的社群交流,都是重要的後盾。更根本的解方則來自制度面,黃軒呼籲,企業與政府應給予更多陪產假與父職教育,從源頭減少心理壓力。
「男人不是不夠堅強,而是也需要被照顧。」黃軒沉重地指出,當嬰兒哭聲響起,或許背後藏著一位默默哽咽的爸爸。男性產後憂鬱症不該再被忽視,這不只是個人的疾病,而是影響整個家庭穩定的重要議題。黃軒提醒,當爸爸倒下,不只是他一人受傷,而是全家都會感受到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