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國家敘事中,孫悟空正被重新召喚,不再是大鬧天宮的叛逆者,而是肩負「文化出海」使命的民族英雄。2024年初,一款中國製作、以西遊記為靈感的動作遊戲《黑神話:悟空》在歐美市場引發轟動,讓中國官媒興奮不已,迅速將之包裝為「文化自信」與「對美出口的軟實力反擊」。
然而,這場高調的文化戰役背後,卻隱藏著中國政策邏輯的荒謬悖論。習近平既要封悟空,又要悟空打川普;一方面嚴控遊戲產業、壓制創意,另一方面又期望它能成為對抗川普關稅圍堵的奇兵。戴著緊箍咒的孫悟空,真能替天行道、打敗貿易戰的風暴嗎?
遊戲產業:從「精神鴉片」到「戰略資產」
中國遊戲產業曾一度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文化輸出力量之一,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與技術基礎。但自2018年起,習近平主導下的「文化治理」重拳出擊:防沉迷制度、實名認證、內容審查、限制幻想題材、未成年遊玩限制、以及長達數月的版號凍結,幾乎讓整個產業陷入寒冬。
這一連串的政策,將創作能量徹底壓制,也讓無數中小開發商倒閉,人才出走、投資人撤資,形成一波創業潮的死亡浪潮。更諷刺的是,當年被貼上「精神鴉片」標籤的遊戲,如今竟搖身一變,成為「文化戰略資產」。
2025年美中關係持續緊繃,川普重返政壇,關稅政策再起,北京為閃避科技與製造領域的高關稅,開始將遊戲產業包裝為新一波出口主力,「遊戲出海」突然被拉高到戰略高度,成為政治任務。
這不是產業扶持,而是一次徹底的政策急轉彎。
《黑神話:悟空》是奇蹟,不是常態
《黑神話:悟空》的成功當然值得關注,但這並不代表中國的「遊戲出海」就此勝券在握。該作品的成功,建立在高規格開發、美術品質與對西方玩家口味的準確掌握上,是開發團隊自身能力與市場導向的結晶,而非政策導向的產物。
真正的問題是:在高壓審查與文化紅線密佈的中國,這樣的創作奇蹟能複製幾次?如果一款遊戲要先過內容審查、意識形態檢查,還要時時防範政策變動帶來的「突然封殺」,那麼所謂的「出海戰略」,就只剩空洞的政治口號。
更現實的是,西方市場對中國遊戲並不全然買單。除了擔心個資與監控問題,西方玩家也對中國遊戲普遍印象不佳,批評其過度氪金、敘事僵化,甚至充滿國族主義色彩。單一作品的成功無法掩蓋整體產業的制度困境。
中美對比:自我演化 vs. 被迫進化
美國遊戲產業當然也有問題——市場飽和、創新疲軟、製作成本高昂。但其進退由市場決定,而非國家命令。像Sony原本力推的新IP《Concord》,即使投入巨大資源,最後仍因市場反應不佳而收掉。這反映的是一個仍由玩家決定生死的產業生態。
相比之下,中國的遊戲產業,從創作到上架,每一步都在「政策」的陰影下求生。產業不是自然演化,而是在權力與審查夾縫中被迫「進化」——這種扭曲的進化,沒有可持續性,更沒有真正的競爭力。
當一個國家既要壓抑創意,又要輸出文化,這本身就是邏輯上的自我矛盾。真正的軟實力從來不是命令產出的,而是自由環境中自然孕育的結果。
緊箍咒不解,悟空跳不贏
習近平當局現在試圖讓戴著緊箍咒的孫悟空,跑去海外打川普的貿易關稅,這場戲碼不僅荒謬,更註定失敗。
因為真正能征服世界玩家的,不是「文化任務」,而是創作自由;不是政治操作,而是內容說服力。當一隻猴子連自己國內都不能自由翻筋斗,它又如何飛越重洋、征服世界?
這場「遊戲出海」的鬧劇,到頭來,只會讓悟空越跳越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