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暫緩 90 天後,對中國加徵 245%進口關稅稅率,其餘國家加徵 10%的關稅稅率。如同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the Economic Club of Chicago)所述,對等關稅稅率加徵幅度遠超過市場預期。
在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後,日本首相石破茂以「國難」形容,各國政府也陸續提出給予美國進口品的優惠稅率與條件。然而,美國白宮所公布的對等關稅計算方式已說明,該關稅稅率是包含關稅稅率與非關稅貿易障礙。換句話說,若各國僅降低關稅稅率,則無法回應美國政府所提出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問題。
台灣與美國、中國與東協國家的貿易現況
美國是全球最大(最終財)的消費品市場,是許多國家積極與美國政府協商降低關稅的主因。根據美國政府資料顯示,2024 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為 2,954.01億美元,雖較 2018 年的貿易赤字 4,189.54億美元為低,但在 2024 年,中國仍為美國的最大貿易赤字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與第三大的貿易對手國,進、出口的貿易總額佔美國總貿易額為 10.92%,較 2018 年 15.69%低。
無論美國的關稅政策是否針對中國,從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數字統計可以知道,對等關稅對於中國出口的影響程度是最大的。
就台灣而言,依據財政部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2024 年我國對美出口占比 23.4%,我國對中國(含香港)與東協國家的出口占比分別為 31.7%與 18.5%。就貿易數字而言,我們可以說台灣有 77.6%的非美國市場,但是,在美國為中國最大貿易順差國,與東協國家近年對美國出口與貿易順差均大幅增加下,我們都知道將 77.6%的出口占比歸類為非美市場是不正確的;換言之,我們受到的影響不會僅有 23.4%的出口市場,詳見專欄「對等關稅風暴強襲 台灣受影響的將遠超過直接受 32%稅率衝擊的產業」。
美國多次強調「非關稅貿易障礙」損及美國權益
如上所述,兩國貿易的關係除了直接出口外,亦包含間接出口。
因此,美國政府在觀察不公平貿易的問題時,不會僅看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關聯程度,一定也會觀察中國與東協國家及韓國與台灣的貿易關係,來檢視中國有無透過第三國將商品違規轉運(illicit transshipment),至美國市場的情況,一般稱為洗產地。換言之,各國要與美國進行談判前,需先檢視自己國內檢查洗產地的規範是否明確,及執行的「有效性」。
立法院財委會在本月 16 日邀請財經部會對「防範大陸產品低價傾銷及透過台灣洗產地問題的因應策略」進行專題報告。財政部針對洗產地的防範提出「事前預防」、「事中嚴查」與「事後嚴罰」等措施,其中,事前預防與事中嚴查應該無論有無對等關稅,我國政府本應要盡力執法,否則,若廠商不遵守原產地規定,政府就會成為協助中國洗產地的「在地協力者」,這對台灣製造的傷害非常大。
若政府沒有嚴格取締洗產地的行為,則可能降低部份廠商的成本,但造成所有出口產業蒙受巨大的損失,對國家而言,這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財政部對於洗產地的處罰與台美貿易金額的落差
最後,就事後嚴罰而言,財政部表示,依據依《貿易法第 28 條》最高可處罰廠商新臺幣 300萬元罰鍰或禁止一年輸出入貨品,但這樣的罰鍰是否足夠,不無疑問。
根據財政部三月份海關進出口資料顯示,2024 年我國出口至美國總金額為 1,113.62億美元,今年前三月的出口金額為 329.79億美元,若這些出口廠商因為違規業者洗產地而被加徵關稅,則 300萬「新台幣」罰鍰與 1,113億「美元」完全不符合比例原則,這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已公開要杜絕洗產地的承諾有極大的落差。
若財政部無法依據我國的貿易數據提出合理的罰緩,則台灣的對等關稅降低的幅度應相當有限。
作者》蔡明芳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文章出處:中央廣播電臺(R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