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節氣後濕氣上升,常使人感到頭昏、倦怠、煩躁,腸胃也易出現脹悶不適。扶原中醫陳櫂瑔醫師近日在臉書發出提醒,春末濕氣若未妥善排解,恐引發「春困」與身心失調,建議透過五大對策改善濕邪困擾,為健康迎接初夏做好準備。

對策一:保持居家乾爽通風,遠離濕氣來源
陳櫂瑔指出,穀雨後氣候潮濕、雨量增加,濕邪最易從生活空間滲入人體,導致呼吸沉重、四肢痠軟、精神不振。他提醒民眾,「務必保持室內通風乾燥,尤其臥室與浴廁相鄰者,要留意濕度控制在50%至60%」,以減少外濕長期影響。

對策二:避開生冷寒涼食物,改用健脾祛濕料理
濕氣最容易損傷脾胃,導致消化功能變差、排便不順或腹脹。陳櫂瑔建議,此時應減少食用生菜、西瓜、竹筍、苦瓜、橘子等寒性食材,改為溫和祛濕的飲食模式。他推薦「四神排骨湯」為春末首選藥膳,運用芡實、蓮子、淮山、茯苓與薏仁等藥材,有助健脾化濕、改善腸胃不適。

對策三:每日穴位按摩,促進循環排濕氣
配合穴位按摩也能有效對抗濕氣堆積。他指出,按壓「陰陵泉穴」可促進氣血循環、祛濕化濁;「太白穴」則能健脾助消化,搭配「水分穴」有助改善腸脹與水腫。「這三個穴道可日常按摩,每次約1至3分鐘,有助代謝濕氣。」

對策四:穩定情緒、避免肝火內盛
春末陽氣旺盛,情緒起伏明顯。陳櫂瑔說:「肝氣偏旺容易引起鼻出血、目赤、頭痛等上火症狀。」他建議透過聽音樂、練太極、散步或旅遊等方式穩定心情,避免外在刺激與過度焦慮,達到身心平衡。

對策五:代茶飲調養體質,內外兼顧
陳櫂瑔推薦民眾飲用「黑豆祛濕茶」與「玫瑰枸杞疏肝茶」作為日常代茶飲。其中黑豆茶能利水除濕、緩解水腫,玫瑰花與佛手則可疏肝解鬱、緩和煩躁情緒。他提醒,黑豆體質偏寒者應先炒過使用,以減少寒性影響。

陳櫂瑔最後提醒,穀雨是春天與夏季交替的重要節氣,若能把握這段時間進行體內調理,將能有效預防濕熱交替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從生活空間、飲食、情緒與身體循環全方位照顧,即可舒適度過春末,迎向夏日。

扶原中醫陳櫂瑔醫師表示,春末濕氣若未妥善排解,恐引發「春困」與身心失調,建議透過飲食與按摩穴位改善濕邪困擾。   圖:翻攝自扶原中醫/ 新頭殼合成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