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憂鬱症診斷近年明顯攀升,醫師觀察發現,自傷行為從國小階段即已出現,統計資料顯示約3分之1青少年正陷情緒困擾,小學中高年級已屬高風險。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與精神醫學專家呼籲,兒少診療需與孩童與家長個別溝通,耗時長、難度高,健保卻僅給付千元,加上門診量過重,恐損心理醫療品質。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面臨的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嚴峻。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統計,近3年來憂鬱症已成為兒童心智科門診中增加幅度最大的診斷類別。部分精神科醫師警告,病童從國小階段起即出現自傷行為,情況隨年齡成長愈發明顯。調查顯示,有90%的醫師指出,所接觸的高中憂鬱症個案中皆伴隨有自傷傾向。
該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說明,傳統兒童精神科診療重心,多聚焦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或學習障礙等先天性情緒問題。然而,自2024年11月18日至12月31日間對兒童心智科醫師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憂鬱症逐漸成為臨床診斷主流,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6%)認為此病症是門診中「增加最多」的類型。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則指出,憂鬱症的年齡層正在快速下降。他強調,約有3分之1的青少年正處於情緒困擾狀態。他從第一線診療經驗發現,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已屬高風險群,且後續往往還會出現慢性憂鬱、躁鬱症或其他人格與行為問題,形成高度共病的現象。
王仁邦補充,兒少患者的症狀經常不同於成人,易被忽略或誤解。成人多以情緒低落表現,兒少則傾向出現身體不適,如無明確原因的頭痛、胸悶、腹痛或心悸。到了國中階段,部分孩子開始能以語言表達情緒,但症狀可能轉為易怒、煩躁、拒絕上學、睡眠異常與食慾減退。他提醒,許多具憂鬱傾向的兒少往往被家長或師長誤判為「叛逆」,而錯過了介入治療的黃金時間。
針對臨床現場面臨的困境,王仁邦指出,兒少診療的複雜程度遠高於成人個案,需同時與孩子與家長個別溝通,再共同研擬後續治療方案,過程往往耗時40至50分鐘。然而健保制度對此類服務僅給付千元左右,對醫師形成極大壓力,再加上門診時段不足、個案數過多,長期下來恐不利於高品質的心理醫療照顧。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及精神醫學界呼籲相關單位,應盡速建立更完善的精神健康服務體系,特別是針對學齡前後兒童的預警與介入機制。同時也應調整健保制度與診療時間分配,讓醫師得以充分應對兒少憂鬱問題,以防憂鬱症持續低齡化與惡化,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 Newtalk提醒您:珍惜生命,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