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魠魚肉質鮮美,經濟價值高,年節期間每尾可達萬元,卻因高經濟價值與氣候變遷,導致資源量從2002年的6600公噸驟減至2023年的522公噸。農業部水試所今宣布好消息!近日成功培育土魠魚在養殖池環境中生長超過600天,體重突破6公斤,並觀察到成熟的精巢與卵巢,顯示人工繁殖初見成果,未來有望作為穩定漁獲來源。

為解決土魠魚供需失衡問題,水產試驗所多年前即啟動人工繁養殖技術的開發,目標是打造替代性的漁獲來源,以減輕野生族群壓力。研究團隊於2023年5月首次取得人工孵化的土魠魚苗,並創下在養殖池中活存50天的世界紀錄。此後雖面臨魚苗因游泳速度快、活動力強,頻繁衝撞池壁或跳池導致大量死亡的挑戰,團隊仍未放棄。透過不斷調整環境與餌料配置,成功降低損失率,並使魚隻逐步適應人工池環境。

目前這批土魠魚已在陸上池中存活超過600天,部分魚體體重達6至7公斤,體長介於70至80公分,顯示其生長速度相當理想。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從樣本中發現已明顯發育的卵巢與精巢,顯示在人工環境中,土魠魚也有可能自然成熟,為日後完全人工養殖開啟關鍵一步。

水試所指出,這項成果代表台灣在高經濟價值海洋魚類的陸上養殖技術邁入新里程碑。未來將持續飼育這批成魚作為親魚,朝向世界首批人工培育的土魠魚種魚邁進,期望建立穩定的養殖供應鏈,不僅強化產業競爭力,也有助於海洋生態資源的永續發展。

這項研究已刊登於《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向國際展現台灣在水產科技領域的實力與創新潛力。水試所也強調,未來將持續與產業合作,探索土魠魚量產可行性,推動漁業資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