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14日發生列車未停站直奔終點的異常事件,引發外界質疑駕駛狀況是否與健康因素有關。ICU重症醫陳志金針對此事發文指出,類似情形在日本新幹線也曾發生,凸顯交通駕駛員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呼籲應及早建立「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風險的篩檢制度,確保公共運輸安全。

14日上午,一列編號204的高鐵北上列車原訂8時26分抵達板橋站,卻未依預定停靠,直接駛往台北。高鐵方面已啟動調查程序,針對是否為機械故障或駕駛專注力出現問題展開釐清。對此,陳志金在個人臉書分享專業觀點,指出駕駛過站不停的狀況,不僅可能與疲勞或注意力分散有關,還應納入健康因素評估。

他指出,許多常見病因可能導致駕駛在列車操作時出現意識模糊或昏睡,例如服用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肌肉鬆弛劑或殘留作用的安眠藥;也可能與慢性病如糖尿病低血糖、眩暈或癲癇相關。此外,睡眠不足、打鼾、或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者,也屬高風險群。

陳志金提醒,「我們就靜待調查結果,但是,也別忘了要幫駕駛做健康檢查,特別是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他認為這類潛在問題長期未獲重視,恐成為駕駛操作失常的隱性風險。

他進一步提及一件震撼全日本的案例:2003年,日本新幹線一名33歲駕駛,在列車高速行駛時竟昏睡長達8分鐘,最終靠列車安全系統緊急剎停,經檢查後確認駕駛患有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該事件促使日本厚生勞動省介入,提出睡眠衛生政策建議,並推動職業駕駛進行睡眠疾病篩檢,以降低潛在危機。

回顧2017年《台灣駕駛睡眠品質調查報告》,陳志金指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駕駛,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為低風險群的12倍。這項統計顯示,若未針對職業駕駛進行系統性健康檢查,恐將成為乘客與大眾交通安全的破口。

他也指出,不只高鐵發生類似情形,高雄輕軌近期亦傳出駕駛未停站直接倒車的情況,顯示類似風險不分運具類別,對公共運輸體系形成挑戰。

陳志金最後強調,保障乘客安全的前提,是確保駕駛本身的健康無虞。他呼籲政府與交通業者應建立完整健康監測制度,特別針對睡眠障礙進行早期發現與介入治療,「不要等到出事了才後悔,該做的預防措施要先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