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加增關稅到145%,中國也回敬125%關稅。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稍早報導,市場上對此觀點殊異,但大多不樂觀。 專家們則指出,這兩個國家關稅戰若持續超過半年,美中經濟將會實質「脫鉤」(Decouple )。

報導指出,川普前兩輪加增10%關稅時,中國出口商還能放去部分利潤,降價保住美國客戶的訂單。但4月2日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34%的普遍關稅時,中國出口商的反應變成「看來我別無選擇,只能放棄與美國的貿易。」等到川普將中國商品的普遍關稅增加到145%時,中國出口商說:「我們將暫停發貨,直到領導人進行會談。」

報導指出,美國徵收的145%的關稅和中國徵收的125%的報復性關稅讓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企業感到緊張。他們不僅擔心下一份訂單,還擔心如果不能迅速緩解,他們的業務是否還能生存下去。專家擔心,支撐世界兩大經濟體關係的數十年貿易關係可能會破裂。

香港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如果高關稅持續半年甚至更久,「這實際上將導緻美國和中國經濟真正有效的脫鉤」。

大西洋理事會資深主任李浦斯基(Josh Lipsky)則認為,如果維持高額關稅,幾乎相當於「貿易禁運」,使中國無法向美國出口服裝等低價值商品。如果有其他選擇,這也將迫使美國企業從中國以外的其他地方採購。

報導指出,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其4年任期內一再強調,美國不是要與中國脫鉤,而是要「去風險」(de-risk)。當時的拜登採取「小院高牆」(small-yard, high-fence)的做法,在先進晶片、人工智慧和量子運算等對國家安全有影響的目標領域設置了障礙。

如今,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徵收普遍關稅,但表示他也願意與北京進行對話。目前還不清楚他的目標是什麼。

曾在2021年至2024年擔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總法律顧問的裴詩(Greta Peisch)指出「他們在談判中尋求什麼?這些關稅能降低多少?除了中國取消報復性關稅之外,美國還想提出什麼其他要求?我們不知道會是什麼。」

由於近期沒有領導層面的談判,企業正在探索他們的選擇。

在中國河北省的一家運動服製造商表示,其公司正在與客戶協商是否可以分攤增加的成本。她表示,現在說公司是否會放棄美國市場還為時過早,但「肯定會拓展其他銷售管道」,例如澳洲或歐洲。

在中國東部製造業中心城市溫州,一家節慶燈飾的薄姓製造商的情況就沒那麼樂觀了。他表示,如果關稅繼續上調,他「只能放棄」,因為其他市場可能無法繼續發展:「過去幾年,歐洲市場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根據財經新聞網站《財新》報道,川普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隔日,在中國上海的一個港口,前往美國的船隻幾乎消失了。報道稱,各大航運公司正大幅削減跨太平洋航線。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準備放棄美國市場。寧波1位鄒姓出口商將美國市場描述為「這是地球上最好的市場,」他說。 「我等待的是雨過的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