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至今,越來越像是一場高風險的德州撲克。川普四度加碼關稅,從10%一路加到125%,彷彿政治版的「梭哈」。中國起初跟牌,但在最後一輪也推出125%,並明言:美國若再加,我不奉陪。這不再是你來我往的關稅報復,而是有意為此累加報復喊停。
表面看來,這是一場關於出口與製造業主導權的博弈;但其實背後真正交手的,是兩國財政體質與債務壓力的極限拉鋸——美國以關稅對沖國債利息,中國則透過高槓桿舉債構築金融防火牆。這場「以稅御債、以債抵戰」的對決,早已不只是貿易議題,更是一場全球資本信任的競賽。

美國:關稅變稅收,川普用貿易緩解債務壓力

川普2.0重啟對中國的大規模關稅,表面上針對貿易逆差與本土產業保護,實則也是一場財政操作。當美國國債突破36兆美元、單年利息逼近1兆,川普選擇對超過5,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以創造穩定的非稅性收入來源。
這場關稅戰,一方面迴避國會加稅的政治阻力,另一方面也為「美國優先」政策提供財政支撐。對川普而言,關稅不只是對外施壓談判工具,更是對內止血措施。貿易政策成為財政槓桿,這不僅是對中國的經濟施壓,更是對美國財政赤字的一次戰術應用。

中國:舉債自保,隱性債務築起高風險防火牆

面對美方壓力與外需疲弱,北京選擇擴大內需與基建,透過地方政府舉債維穩經濟。2024年底,中國政府法定債務已達82.11萬億元人民幣(約GDP的60.9%),其中地方政府占比超過一半,仍在人大批准限額內,表面風險可控。
但真正令人憂心的,是不在帳上的「隱性債務」——地方政府透過融資平台(LGFV)持續借貸,填補財政缺口、支應基建投資。根據 IMF 估算,2023年底中國總政府債務(含顯性與隱性)已達116萬億元,約為GDP的116%。部分地區甚至面臨「借新還舊」與土地財政枯竭的困境,金融防火牆實則是由層層槓桿堆疊而成,一旦資金流緊或房市續跌,恐將出現裂縫。

財政對峙:不是出口戰,而是制度對決

表面上,美中角力的是出口訂單與科技供應鏈;實質上,雙方都在動用制度內最靈活的工具應對財政壓力:美國透過關稅創造財政緩衝,中國則靠擴張性舉債撐起投資動能。
這不只是經濟結構的較量,更是兩種制度對財政壓力的應變能力測試。未來國際資本市場將不再只看GDP成長,而是誰能更有效控制債務風險、穩住信心。

結語:債務對決下的全球新秩序

中美貿易戰的底層邏輯,已從出口與關稅,轉化為財政槓桿與債務韌性的比拼。美國依賴貨幣霸權與赤字續命,中國則以高槓桿、國企投資與地方債支撐成長。
誰能在不引爆債務危機的前提下撐得更久,誰就可能在全球經濟新秩序中占得先機。這場「債務對決」不僅將重塑全球資金流向與產業分布,也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政治與經濟格局。